论文导读: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构想:一是淡化考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然而,很多地方试行的“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制度因评价指标过细,操作性不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倾向,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素质教育
[摘要]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能否得以顺利地实现,评价标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品德课程教与学的评价标准,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方式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两个方面的改革构想:一是淡化考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二是强化考查,体现人文性和激励性原则。
评价作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目前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一个关键因素。尽快构建一个与课程改革相配套且符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实际情况的评价体系,对顺利推进新课程改革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三年以来,由于很多地方仍然基本沿习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师生仍需以主要精力应对考试,这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努力探索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积极性。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却始终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首位的教育教学目标,但大部分学生却在完成初中学业后并没有确立起对生活的正确观念和态度。作为教师的现实目标,也只是希望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并通过“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式来督促学生完成死记硬背的任务,最终帮助学生考出理想的成绩。可以说,这种以考分的多少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评价标准,必然会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步履维艰,也不可能使广大师生领略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幸福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所追求的“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的理念仍只停留在我们美好的构想之中。
也许,我们随时都试图创新不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一评价方式,但我们却又始终没有找到更可行的路径。免费论文。考试作为社会公认的一种评价方式,在目前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思想品德课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仅有考试是远远不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而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状况是不可能仅仅以一张试卷和一个分数来简单评定的。现实中,也不乏一些低素质的学生考取高分数的事例。不可否认,近年来,我们也在强调以新课程的理念来命制试卷,重视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答题的个性化和思维的多元化,个别地方还试行开卷考试,但这同样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单纯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带来的弊端。在继续保留和淡化这一评价方式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有效拓宽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的渠道,不断充实和丰富评价的内容。
然而,很多地方试行的“学生素质教育评价手册”制度因评价指标过细,操作性不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存在普遍的形式主义倾向,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提出,要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同时倡导采用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等方式,关注学生的发展差异及发展中的不同需求和特点,客观记录学生学习状况和思想品德的成长过程。但以上任一种评价方式在实施过程中都存在工作量大且繁琐、操作性和规范性不强等问题。在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中,《课程标准》也只是原则上规定“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缺乏除此之外的更有效和可行的评价建议。免费论文。为适应学生成长和教师提高的需要,增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积极探索并改革初中思想品德课教与学评价方式已势在必行。
新的评价方式应淡化考试,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一方面,应减少考试分数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可考虑由传统的一百分降为五十分,改变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依据的现象。另一方面,可相应划定明确作为考试范围的教学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四大板块。其中,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可作为考查范围,而考试范围则应以法律教育和国情教育为主。在整个中学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所传授的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对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际,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法律知识和国情知识的教与学效果,也能够通过考试的形式便捷地反映出来,并较好体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若能从以上两个方面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的考试进行改革,则既可保留考试这一评价方式,又能在相当程度上缓解师生应对考试的身心压力,使教师能更从容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开展一些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创造性地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而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焕发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新的评价方式应强化考查,体现人文性和激励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学校教学通常有轻视不纳入考试范围的教学内容的倾向,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关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不可缺失。对此,可通过考查的形式,以更灵活和更有弹性的方式,检验教育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免费论文。考查的内容,应经常性地包括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日常行为习惯两个方面,还应根据不同时段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考查重点。考查的形式,仍需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为主,并充分吸纳家长的评价建议,每周给每个学生一个量化分数或评价等次。在考查过程中,还应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宽容学生在所难免的缺点,允许有缺点的学生有改正缺点的机会,发挥评价对全体学生的自我教育和激励作用。由于不将作为考查的教学内容纳入考试范围,教师可在更宽松的心理环境中,积极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自主学习,促进学生的道德践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达成课程标准所设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第1版;
2. 王川著:《西方经典教育学说》,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3. 叶运生编著:《西方素质教育精华》,重庆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