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舞蹈教学因为是以身体作为教学载体的特殊原因,所以需要的课时较长,首先要先将身体各关节活动开,然后再开始进行舞蹈动作的学习,这样教学时间相应的也较长,通过这种与别的课程不一样的特点锻炼孩子的耐力和毅力,鼓励她们坚持,因为,喜欢一样东西就要更深入的学习它,这样,你才能够在这方面有所收获,也只有这样你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舞蹈带来的乐趣!
俗话说“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台上十分钟的辉煌,台下却要付出多于台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这就注定舞蹈是一门时间艺术,付出多少就收获多少,在舞蹈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通过舞蹈训练也让孩子深深体会到,付出努力就会有美丽的舞姿,怕苦怕累就永远得不到鲜花和掌声。
三、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发展智力: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每天都会有新的信息出现,针对此特点,我们培养未来人才也应该具有素质全面,眼界开阔,知识面广的特点。
舞蹈艺术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本身就已是一门丰富而内涵深厚的艺术形式。它按其不同风格特点可分为: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现代舞和社交舞。按其表达形式分类又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和群舞。根据其表现内容又可分为叙事性舞蹈和抒情性舞蹈及表现戏剧矛盾的舞剧。五彩缤纷的艺术分类,各种分类的源泉,以及细致的表现手法、内涵,令接触舞蹈的少年儿童兴趣广泛,性格开朗,又眼界开阔。
学习芭蕾可以让孩子们了解芭蕾的起源,它的高贵、典雅,学习中国民间舞可以从不同的舞蹈动作上体会中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点和风土人情,学习校园舞可以让学生展现自己作为新生代少年儿童的自豪,骄傲,热情和美好!学习现代舞学生可以在动感,现代,自由的音乐中尽情释放自我,成就心中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憧憬!不同的舞蹈就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舞蹈就是一扇风景不同的窗,打开不同的窗就是一面不同的风景,体会另一种不同的风情,感受另一种不同的文化。
学习舞蹈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美丽多彩的窗户,他们在那些美丽的风景召唤下,尽情的感受着,体会着,成长着。
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及团结合作的精神:
如今的孩子个性比较强,很有个人意识,也比较有主见,但是大多行为散漫,没有时间意识,更不懂相互合作和尊重的重要意义。这和社会的发展及如今的大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为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在家以自我为中心,别人都要配合他(她)。但是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尤其是一个群舞,要体现的就是集体表现出来的魅力,在训练中,不迟到早退,按时训练,动作要做到整齐划一,这些都潜移默化的要求学生要有集体意识,曾经有一个学生,排练的时候经常迟到,所有的学生都要等她,后来,有一次在她迟到后,我照样排练,让她在旁边看着,而不是让她马上进到队伍里去,然后告诉她,你来晚了,以后就不要来了,她一下子就哭起来了,应该说她们还处于一种做事情无意识的状态,她没有体会到,她的行为会影响到一个集体,也没想到,会有不再让她跳舞的后果,当我把这种集体意识和合作观念向她讲清楚以后,她再也没有迟到过,并且训练比以前更认真了。这就是舞蹈的魅力。这就是集体的魅力。当孩子从跳舞中感受到乐趣的时候,就是她真正爱上舞蹈的时候, 也是她体验到团体带给她的创造的快乐的时候!
最后,舞蹈是发展美育的重要途径
美育即审美教育,又叫做美感教育。它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培养人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并能以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从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的高度看,一个人的美育起步越早越好。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但愿儿童能感受美并欣赏美、、、、美是人道主义,善良情感和诚挚关系的血和肉”。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凡是美的实物大多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而舞蹈中的第一要素就是美。在学习舞蹈中感知美,认识美,提高审美情趣,是舞蹈教学的重要作用之一。+
一、 舞蹈教学符合形象性的美育特点:
凡是审美教育,都必须通过鲜明生动的形象来感染人,使人产生美感,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美育所利用的形象,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来接受,而这些正符合了舞蹈是一门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艺术的特点。
从上舞蹈课的第一天,老师教正确的站姿开始,孩子们就进入了一个认识美的世界。活泼,跳跃的节奏是美的,健康优雅的体型是美的,圆润、舒展的动作是美的,跳舞时快乐、欢欣的笑脸是美的。美丽的音乐,美丽的道具,美丽的服装,还有舞台上绚丽的灯光、布景,一切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无不充满着生机与活力,散发着美丽的诱惑。
例如舞蹈《走在山水间》表现的是一群壮族少女唱山歌时的热烈场景,壮族舞蹈特有的粗犷,豪放的动作特点,身体语言的夸张晃动表现,在壮族民歌《山歌好比春江氺》的音乐歌曲背景下,显得具有特别的民族风情和韵味,如再配上世界闻名的桂林山水的视频背景,将实景美和动感美集中在一起,让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都呈现出来,带给观众的美的冲击力将更好的体现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象美的特点。
二、 舞蹈教学符合情感性的美育特点:
舞蹈和音乐一样都是表达情感的艺术,音乐是利用听觉让人们从内心激起情感的共鸣,而舞蹈则是利用视觉所塑造的形象和听觉带给人的情感触动来达到感人的目的,从而体现其情感审美的特点。
如舞蹈《寻找回来的世界》就是一个利用情感打动观众的现代舞,舞者在台上不断跑动,表现挣扎中的少年,迷失于网络的焦灼心情,老师的劝说最终感动了少年,让他们重新回到属于他们的世界,在这样一个舞蹈中,我们记住的是老师为劝解学生所付出的情感,和学生在老师的劝说下重新回到正常世界后,对老师的感激之情,观众从舞者的动作上感受要表达的情感,又通过舞者的情感表现来打动内心引起观众的共鸣。
又例如现代舞《六月的记忆》同样也是表现情感,但是它表现的是面对高考,学生的焦躁,不安,无奈中又夹杂着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的一种矛盾而复杂的情绪,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在这样一个舞蹈中找回自己当年的记忆,情感再一次征服了观众,也同时打动了舞者,一群正经历着青春的高中女生。
三、 舞蹈教学体现愉悦性的审美特点:
所谓“寓教于乐”就是说美育不能采取强制命令的方式,而只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让受教育者在自由状态的审美享受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感染从而得到美的体验,是舞蹈教学的又一大特点。
喜欢是兴趣产生的先决条件,上台表演带给学生的巨大的价值体现和成就感,是他们热爱舞蹈,愿意吃苦训练的原因,老师的表扬,同伴的艳羡,台下如雷的掌声和倾慕的眼光都是他们能够体验到的愉悦感的基础和动力,而这种愉悦又不同于穿一件漂亮衣服,吃一样美味食物带来的愉悦,它是人的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高层次的审美享受。
用真诚的心感受舞蹈带来的快乐,是所有学舞孩子的愿望,也是所有老师和家长的愿望。为快乐而舞蹈是舞蹈的真谛,因为孩子的心是单纯而透明的,从小体会付出后的快乐是非常重要的,一次次排练所流出的汗水,一次次演出所付出的时间,一节节课上所积累的快乐,所有的所有都汇成了一个词,真实的付出,真实的快乐!
舞蹈教学作为学校音乐课堂的课外补充教育正渐渐被广大教育者所重视和关注,但是怎样协调课上和课下的关系,则是我们所有音乐教师所面临的问题,因为协调排练时间和学习时间一直是所有学校舞蹈训练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随着国家对学校课外活动的逐步重视,相信会有更多的孩子从课外活动中感受到音乐课堂教学以外的舞蹈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音乐审美教育》 廖家骅著 人民音乐出版社
2、《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张淑华 赵娟 于爱华 著 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3、《音乐课程标准解读》王安国 吴斌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