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结合高职院校文科生的特点和多年从事数学的教学经验,针对高职文科生数学基础差且参差不齐教与学的矛盾日显突出、教材缺乏高职教育特色及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有效教学难以实施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引发了对高职文科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探讨了如何对高职文科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
论文关键词:高职文科生,教学现状,数学教学,有效教学
近几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输送了大批各类应用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倍感责任重大,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文科生的数学教师,因为许多高中生就是因为数学学习困难的原因而选择了进入高职学习文科的。那么,怎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适应高职文科专业发展的新形势是数学教学中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对目前高职高文科数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中引发出对高职文科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对高职文科生数学教学现状的思考
(一)学生的数学基础普遍较差且参差不齐,,教与学的矛盾突出
我所在的高职院主要招收的是普通高中学生,这些学生又分为文科与理科两种。而进入高职文科学习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知识较差,其主要原因就是在初中学和高中阶段由于自身,学校和家长等原因,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他们要么眼高手低,粗枝大叶,要么苦学,死学,使得他们在高二到高三拉开距离,因此,文科班数学差已经不是“点”,而是“面”的问题了。同时也由于毕业学校的不同而导致数学基础的巨大差异。作为教师要在保证数学知识体系科学性与连续性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很难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无所适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矛盾十分突出。
(二)缺乏高职教育特色教材
例如我对初等教育文科所教的《高等数学》(杜卓勋,武晋青主编吉林大学出版社)后参考文献中所列,基本上都是在原来大学本科或专科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删减,还是原有的学科理论体系,理论部分面面俱到,只是降低了难度与深度而已,且有部分定理明显证错及内容与习题明显不相符的现象,缺乏高职教育的特色。尤其不能很好地与高职专业相结合,没有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重理论,轻实践,只强调了高等数学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没有体现到高职的专业性特点,缺乏与其他专业学科的相互渗透,消化吸收专业知识的能力,运用数学原理与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难以实现。再例如我对语文教育专业所教的《初等数论》(王进明,人民教育出版社),虽标明是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教材且从目录上看内容少而紧凑,但具体内容尤其是其中的例题对于文科生来说难度十分大,与所提到的知识似有脱节之感,教材本身与语文教育专业的联系并不强,学生体会不出它对专业的影响,感觉不到其重要性。我在网上也试图能搜到适合高职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相关教材,但未能如愿。
(三)教师结构单一,学生知识面狭窄,有效教学难以实施
在高职院校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大都是过去从事数学基础理论课教学的教师,习惯于学科式教学,知识结构单一,缺乏必要的高职相关专业的知识,授课时不能将数学教学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紧密结合,只能讲授纯粹的数学知识,教学枯燥乏味。同时由于选修课的开设等原因,语文专业学生对数学的了解甚少,只觉得自己是语文专业的学生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是没有必要的,对数学学习没有任何兴趣,教师即使想采取一些现代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得不到必要的响应,有效教学难以实施。
二、对高职文科生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因材施教
早在1999年教育部就制定了《高职高专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和《高职高专教育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其中都强调了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教学内容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把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素养放在首位。而文科学生普遍又具有以下特点:(1)数学基础较差;(2)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不强;(3)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因而提不起学习的兴趣;(4)在心理因素上表现出对数学的害怕;(4)认为数学在文科上的应用不大,因而听课与学习都不够积极主动。因此,在高职的数学教学中就应淡化理论,注重应用与实践,尤其对高职文科生的数学教学中,更应淡化严格的数学论证,强化几何说明,重视直观、形象的理解,把学生从繁琐的数学推导和一般性的数学技巧中解脱出来。例如:在讲解高等数学知识时,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或与专业相结合的实例出发,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参与性与自主性。如,在讲导数概念时,除了列举书本上变化率问题中介绍的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外,还应多介绍一些与变化率有关的问题。介绍产品总产量对时间的导数就是总产量的变化率;产品总成本对产量的导数就是产品总成本的变化率。用与学生将要大量接触的、与专业有联系的实例来讲解数学知识,能够使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概念,能够提高整体教学效果,也能拓宽学生的思路,同时更能体现高等数学的思想性和服务性,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数学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而,教师采取“简单化”的方式,旨在理清教材中诸多定义,定理的含义及证明脉络,主要通过例题使学生学会应用定义,定理解决相关问题也将会是一种较好的方法,这样既可以是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又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对数列或函数极限迫敛性的证明就可以简单化。以函数极限的迫敛性为例:对于三个函数f(x),g(x),h(x),如果满足(1)在x0的某个邻域内恒有f(x)≤g(x)≤h(x)(2) 则
教师可如此说明:
再如对《高等代数》的“克莱姆”法则来说,也只需着重介绍其作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简单介绍其证明的依据,概括的理清证明的方法即可。否则按照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得讲证明过程,既费时又易使学生忽略法则本身的重要性,而且由于其难度较大,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既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又可能使他们感到该门课程难度太大而失去学习的勇气。还有,我在对语文教育专业讲授初等数论时采取的方法是在介绍完课文中知识后,先举一些与小学教材密切结合的例子来应用所讲知识,待学生都理解了后,再在此基础上讲解课文中较复杂的例子,并将一些较他们的知识基础难的例子直接删除不讲。不能因为教材的原因而困扰了我们教师自己,对他们若只会进行一味的批评和训斥只会适得其反。
(二)注重现在的数学知识与中小学数学知识的比较,帮助他们理解记忆
文科生在数学能力方面数学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力普遍较弱。数学感知能力差。接受和消化新知识速度慢,知识点不连贯;不知道题目涉及的知识点;喜欢具体的数字,见到字母常常不会思考。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