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定公十四年》:“既定尔娄猪,盍归吾艾豭?”称老公猪为“艾豭”。“尓”指鲁僖公,该句是祝鲁僖公长寿的言语。需要说明的是:“艾”,本指艾草。艾草是一种可用于中医针灸治疗的草本植物,它的叶子呈苍白色,与人老年时头发的颜色相似。《礼记·曲礼》:“五十曰艾,服官政。”孔颖达疏:“发苍白,色如艾也。”因此,古人用“艾”借代老寿。
(三)比喻式祝寿语
比喻,即用一种事物喻另一种事物,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部分。本体和喻体之间要有相似点,但是两者本质不同。比喻式祝寿语,在《诗经》中只有《鲁颂·閟宫》中的“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这1条。《鲁颂·閟宫》是鲁大夫公子奚斯歌颂鲁僖公的诗。“庄公之子……三寿作朋,如冈如陵”,“三寿”指“高寿”。该句祝鲁僖公寿如山岗和山陵一般长久。先民渴望长寿,但是人不可能长生不死,这是自然规律。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让人们转而崇拜那些永恒的事物,并在交际中用它们来表达对他人的美好祝愿,比如山岗和山陵。它们很坚固,能存在很久。相对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它们无疑是永恒的。所以先民祝长寿时用它们作比。
(四)夸张式祝长寿的祝愿语用例分析
夸张,是为了强调而故意夸大事实的一种修辞,采用这种修辞是为了抒发说话人强烈的感情。夸张式祝寿语,在《诗经》中共有18条(详情见表四)。在这类祝寿语中,常有“万寿”、“万年”等词。当然,人的寿命不可能有万年之长,此处诗人为了表达强烈的祝愿之情而夸大了事实。
表四
篇 目
|
句 子
|
篇 目
|
句 子
|
《曹风·鸤鸠》
|
淑人君子……胡不万年。
|
《大雅·既醉》
|
君子万年。
|
《豳风·七月》
|
万寿无疆。
|
《大雅·既醉》
|
君子万年。
|
《小雅·天保》
|
君曰卜尓,万寿无疆。
|
《大雅·江汉》
|
天子万年!
|
《小雅·南山有台》
|
乐只君子,万寿无期。
|
《大雅·江汉》
|
天子万寿!
|
《小雅·南山有台》
|
乐只君子,万寿无疆。
|
《小雅·鸳鸯》
|
君子万年。
|
《小雅·瞻彼洛矣》
|
君子万年。
|
《小雅·鸳鸯》
|
君子万年。
|
《小雅·瞻彼洛矣》
|
君子万年。
|
《小雅·鸳鸯》
|
君子万年。
|
《大雅·既醉》
|
君子万年。
|
《小雅·鸳鸯》
|
君子万年。
|
《大雅·既醉》
|
君子万年。
|
《鲁颂·閟宫》
|
庄公之子……万有千岁。
|
(1)淑人君子……胡不万年。(《曹风·鸤鸠》)
朱熹《诗集传》卷七:“胡不万年,愿其寿考之辞也。”该句是祝愿君子长寿的祝愿语。
(2)君曰卜尓,万寿无疆。(《小雅·天保》)
“君”,毛传:“先君也,尸所以象神。”“君”此处指先王,祭祀时由尸装扮而成。“尓”,指君主。该句是神尸传达先王的意思,祝君主长寿。
二、《诗经》中祝长寿的祝愿语所反映的思想观念
《诗经》作为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面貌。而祝寿语作为其中的一种语言材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先民的思想心理。
(一)《诗经》祝寿语反映了汉族先民对长生不老的向往
古人的寿命是很短的,据学者统计,西周时期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20岁。而“万寿”、“万年”在那个时代几乎等于长生不死。而35条祝寿语中,包含“万寿”、“万年”、“万有千岁”等词语的共18条,占祝寿语总数的51.43%。并且有4条在“万寿”之后还加了“无期”、“无疆”(注:“无期”、“无疆”是“没有尽头”的意思)。可见,人们对长生不死有多么向往。
(二)《诗经》祝寿语反映了汉族先民的宗教思想
宗教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它“是人对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和抚慰。这样说来,宗教包含了理论和实践两大部分,就是:对超人力量的信仰,以及讨其欢心,使其息怒的种种企图。”弗雷泽的定义说明了两点:一是相信现实世界外有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且该神秘力量有绝对的权威,能够控制自然、能够主宰人世命运;二是人对宗教的态度是迎合、讨好。《诗经》中有些祝寿语比较特殊,它们不是直接祝愿他人得到长寿,而是祝愿祖先神赐予他人长寿。这种情况最开始是祭祀场合神尸代替祖先神祝愿主祭者的。后来这类言语适用范围扩大,在非祭祀场合,人们也常常祝愿祖先神赐予他人长寿。比如《小雅·天保》中的“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死了的祖先是没意识的,为什么他们能够赐予人长寿呢?这要归结到中国人根深蒂固的鬼神观念——认为祖先有灵,并且还具有“赏贤而罚暴”的能力。
在周的文献中,常有祖先躯体死后灵魂不灭,甚至会升天的例子。《大雅下武》中的“下武维周,世有哲王。三后在天,王配于京。”“三后”指的是武王的祖先——太王、王季、文王。《大雅文王》中的“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在两周的铜器上,常常出现“皇考其严在上”、“先王其严在上”等铭文,“严在上”是说祖先死后魂归于天。换句话说,祖先虽然已故,但是他们的灵魂并不灭。此外,他们还认为祖先有超凡的本领,能给人降福,但也能给人带来灾难。金文中的“……先王其严才(在)上,降余多福,福余顺孙,参寿唯利。其万年,保四或(国)。”认为先王能给人降福降寿。在《诗经》中,也有祖先降祸、降凶的记载。《小雅·四月》:“先祖匪人,胡宁忍予。”“胡宁忍予”,(清)吴闿生《会通》:“何忍我遭此祸也。”综上,可以看出周人对于祖先的认识——祖先是有灵的并且它能影响自然和人的命运。这与宗教产生的心理基础相符合。
由于认为祖先能影响自然和人的命运,为了得到好处或逃避灾难,周人对它们极其讨好、迎合。《礼记曲礼下》云:“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凡造家,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这就是说,贵族要建造房屋,首先要建造宗庙,马棚、仓库房屋都是其次;家里用的物品,首先要置办祭祀用的礼器,其次考虑搭建养牲口的地方,最后才置办生活用品。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