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国防教育论文

志愿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的研究_中国论文网

时间:2013-02-27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志愿者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它是志愿者的自愿选择。志愿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的研究。
论文关键词:志愿精神公民社会,和谐社会,意义
 

一、志愿精神的含义与志愿活动的特征

1.志愿精神的含义

在西方社会“志愿”是“慈善”的演绎,而从语言学角度看,西方社会的“慈善”是两个词的同义语:“Caritas”和“Philanthropy”。“在早期拉丁语(Caritas)和希腊语(Charis)中,该词首先都意味着一种珍贵的情怀与高尚的行为,它与恩惠和感恩相联系,但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古罗马,这个词都不用以表达一个家庭内的施惠关系,而只是用以表达一个人对他自己家族之外的他人之善意行为,尤其是指对非具体人的社会、公众的捐赠行为。”[①]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Caritas”一词主要指宗教意义上的“基督之爱”中国论文网,而“Philanthropy”则被理解为“人类之爱”。

在中国历史上,“志愿”一词多指“慈善”和“公益”。中国的慈善观念有着非常久远的历史,例如佛教所提倡的“行善积德”,就是号召人们要多做好事,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儒家所提倡的“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韩非子《内储》篇所讲的“王曰,慈惠,行善也”等等。

中国的志愿活动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的一个新的社会现象。较早涉及有关中国志愿活动的专著主要有:丁元竹1999年发表的《志愿行动在中国》和秦晖同年发表的《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现代化——中西公益事业比较研究》。他们对志愿精神的定义略有不同,其中,丁元竹对“志愿精神”的界定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区工作的精神,是公众参与社会生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公民社会和公民的精髓。”[②]而秦晖对“志愿精神”的定义是:“以‘志愿’精神从事‘公益’行为,无论取得怎样的具体方式,它都是一种基于个人的慈善(Charity)与博爱(Philanthropy)的行为。”[③]前者对志愿精神的解释含有公民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突出了志愿活动的特征。而后者的界定则突出强调“志愿”必须完全出于个人自愿,志愿的基础是“个人慈善”。

笔者采用的是丁元竹先生对“志愿精神”所作的定义。古老的慈善传统和个人的慈善本性虽依然被视为当前志愿活动的精神动力,但由于社会的纵深发展中国论文网,社会多元越来越突出,社会成分也越来越复杂,而且志愿组织的活动也早已越出了单纯的人与人的互助和关怀,而网含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活动(如“自然之友”、“绿色家园志愿者”组织);保护动物禁止捕杀濒危物种的活动(如“动物爱好者协会”、“动物保护协会”)。因而必须为现代的志愿活动找到古老的慈善观与现代社会的契入点——公民社会。这也是本文采用丁元竹先生志愿精神概念的重要原因。

2.志愿活动的特征

(1)志愿性

正如秦晖特别强调提出的:“任何真正的志愿都只是个人的志愿,排斥个人自由选择权的‘集体志愿’、‘社会志愿’不过是强制的代名词。尽管如今第三部门的志愿者行为已与传统的个人慈善家有了本质的区别……但其基础仍然是个人慈善。”[④]道德是出于人们内心的选择,志愿活动首要的特征就是自愿,是个人自愿选择是否为他的过程。人天性中有自私成分,故才有古谚:“个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在志愿活动中任何形式的强迫都是不道德的,即使这种强迫是出于善的意图。

(2)公益性

所谓志愿活动的公益性即志愿活动的利他性。上海世博会结束后,有社会工作者对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动机展开了问卷调查,其调查显示:在34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奉献社会,帮助他人”,占65.6%,远大于为 “今后升学或择业做准备” 37.4%。[⑤]充分显示出了志愿的公益性特征。

(3)非营利性

志愿活动对他人所提供的帮助和扶持绝大多数是免费的,即便收费也只是象征性的。志愿组织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活动经费的来源主要是受捐赠和筹款。他们所提供的服务和产品也多为志愿组织内成员的自愿行为。

二、志愿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和重要意义

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在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作为主要的奋斗目标。所谓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强调公平正义,倡导团结互助中国论文网,追求平等互爱,注重共建共享。志愿服务及其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人与社会之间相互融合、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这是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完全一致的。志愿精神是一种以关爱、互助为思想内核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志愿者活动,同样,志愿者活动必须积极地参加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去,这也是中国志愿者活动难得的机遇和挑战。

1、志愿精神的凝聚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更广泛的社会公众的支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社会每个公民的共同责任,是全民共同参与的事业,需要将党政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发挥出来。

在当前的社会形势下,除了政府、企业、家庭等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的部门之外,公民社会所自发组成的社会团体和社会组织也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力量。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的核心理念之一,志愿精神具有有将公民社会成员团结为一个整体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因此,以公民社会为单位,以志愿精神为纽带,整合社会资源、团结全部社会力量来加入和谐社会的构建,成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当从政府、市场的角度纵向整合力量中国论文网,与从公民社会内部横向整合力量互相交合、互相补充,就形成了最强大的合力。这种正向支持价值体系建设的合力,能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最有利的建设环境,使之更深入地在认识上成为全体公民的共识、在行为上成为整个社会的通则、在方向上成为全社会同心协力建设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

2、志愿精神的示范功能,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动力和支持。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的丛飞说过,“只要我活着,就要搞公益”,这句话令无数人动容。如今丛飞已逝,但在“丛飞精神的感召下,已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社会团体投身到了志愿行动和公益事业当中。这就是志愿精神所具有的示范功能所发挥的作用。精神楷模的示范功能,就在于能够广发地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去关心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志愿精神是在广大志愿者群体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全体精神的表现。同时,志愿精神又是对个体精神的提炼和升华。而人由于所处主客观条件不同,其思想觉悟有高低之分,行为表现也有先进落后之分。同样具有志愿精神的人,也会在所达到的精神境界上有高低不同之分。”[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因此,发挥先进志愿精神的示范功能,发挥精神楷模的榜样作用,就成为调动社会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扩展到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层面来看中国论文网,对于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的先进事迹、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宣传,不仅能够激励先进者更上一层楼、促进落后者增强上进心,而且能使全社会自觉地受到先进楷模的精神感染、仿效楷模精神,进而将其外化为个体自觉的行为,从而使整个社会树立起良好的精神风尚和价值观体系。

3、志愿精神的互助功能,可以促进不同社会群体与社会阶层的相互了解,缓解由社会群体分化所带来的矛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微调”手段。

中国社会正处于历史转型时期,社会分化与重组正在向纵深发展。尽管一些站在市场经济前沿的社会成员和某些群体的理性精神和制度化意识已经有了明显提高,政府按照市场发展的要求规范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并且法制化和制度化的社会理性化进程也在不断深入,但是广大基层社会成员在圈子社会中依赖亲缘关系和熟悉关系开展社会交往的习惯不仅并未改变,反而一些人当中在风险重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到经一步加强。因此,在应对市场化的消极后果时,讲求真理、公益、利他等价值的志愿者精神便成为了缓解社会群体分化造成的社会孤立感和不平衡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转型,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也带了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针对新时期伴随着市场经济出现的消费主义、伴随着国际交流和全球化出现的西方价值渗透等现象而提出的。而志愿精神的倡杨,志愿服务的兴旺,激励和推动了中国人们追求有利于人类长远发展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的真正意义中国论文网,追求实现人生的真正意义,从而消除极端世俗的迷五误,所以,两者是相互补充和统一的。人文精神提供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深层思考和导向,志愿服务则将生活的物质享受之外的崇高意义和价值体现在行动中,从而促进社会发展的不断完善。”[⑦]中国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兴起,无疑是对中国人文精神的弘扬,它提醒人们要时刻认识到和树立和维护属于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价值的重要性。

三、志愿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

志愿者事业是一个善行善举的事业,它是社会现代化和人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们党倡导的社区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虽然在近几年它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支持,但仍然任重而道远,要想保持它的永久活力,保持这项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

1.在全社会塑造一种“志愿文化”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地方院校国防人才培养的研究_国防教育论文
下一篇论文:试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国防教育论文
最新国防教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国防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