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研究_哲学-论文网

时间:2014-12-06  作者:陈汇文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儒家思想与体育养生;佛教禅宗思想与体育养生;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理论基础—《内经》等方面的论述,进一步揭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模式。
论文关键词:哲学,道家,儒家,佛教,养生

由先秦列两汉,中国古代的养生体系开始从各门学科中吸取有益的成分以发展自己。首先是中国医学与哲学的结合,在引入了像阴阳五行·精·气·神这些哲学概念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理论,同时,又通过儒·道·释·及神仙方士和世俗的努力。终于形成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体系。

一、中国养生体育的古代哲学基础

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不能离开哲学,都必然采用一定的认识方法,而所用方法的性质对于所产生的理论的特点,又往往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中国养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就不断地吸收和应用当时的一些重要哲学思想和概念阐明中国养生体育中的一系列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阴阳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这被用到医学和养生中来,是说明人体这个有机的整体,它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是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体内为阴,体外为阳;下部为阴,上部为阳;腹部为阴,背部为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抑制为阴,兴奋为阳。在五脏六腑之中,心、肺居于胸腔(上)属阳、脾、肝、肾居于腹腔(下)属阴。每一脏又可分阴阳,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中国养生学认为,人体内部的以上这种阴阳对立,是相对的,可分的,互根的,互相转化的和互相制约的。因此,《内经》中说,人体内部以及人体与周围环境的阴阳平衡,标志着人体健康生存,平衡的破坏则意味着生病。一切不同种类的疾病,都是机体阴阳不协调的表现,而一切养生、治疗方法,都在于着眼恢复和维持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

五行也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中国养生先哲将人体内脏按五行特性予以归类,用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五行中的木、性曲直,喜条达,向上各外舒展;五脏中的肝,性喜条达疏畅,恶抑郁遏制,表现出疏通开泄的功能特点,故肝属木。五行中的土,性敦厚,万物赖以承载,赖以生化;五脏中的脾胃,适化水谷,提供精微物质,以营养五脏六腑。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养生体育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是以中国古代哲学为基础的,它与中国古代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有人说中国养生体育是“哲学体育”,这话是有道理的。

二、道家思想与体育养生

一般来说,世界各大宗教大都表现了重神轻人、重死轻生、重灵魂轻形体、重来世轻今生的神学性质。因此,在他们中间不可能产生以人的现实生命健康长寿为目标的养生思想。但中国道教明确提出“重人贵生”的主张。《太平经》认为人乃“天地神明之统”、“生为第一”、“人命最重”。中国道教形成“重人贵生”的宗教观念的根基在于其哲学观,他不强调神,如其他宗教所具有的特征那样,而是强调“道”,即生命、物质、形成发展的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家对大自然的思考与探索,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其中主要有古唯物主义“元气论思想”,古代“天人合一”整体自然观以及“形神合一”、“精气神合一”等人体生命理论、道家的内丹修炼的理论思想是中华养生的精髓。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翰曾说,道家的修炼是“生理学上的生物化学伟大探索和实践”。道家的内丹运化是修炼的核心,使经络血气津液畅通为目的,以运动锻炼性内分泌腺为重点,通过练精化气,练气化神,以达精、气、神三宝相聚,身心性命相平衡,以达长生的。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基本观念之一。这一思想主张人当法天地变化之道来生活、来养生,具有类比宇宙论,注重人体与客观自然环境的统一,《道德经》中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体小天地与宇宙大天地具有同一属性,有着共同的变化规律及演化过程。早期道教承继了老子的哲学观来建立其养生理论,象东汉出书的《太平经》,即从自然界天地人同人体精气神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而建立其养生学说和“守一行气”理论。

“形神合一”是中国古代著名朴素唯物主论论点之一。早期道教将这种观点作为自己以现世肉体修炼为特点的养生思想的重要根据。《太平经》认为:人只能够靠观世,“独贵自然,形神相守”来修肉体不死的长生之道。精气神合一是由形神合一论所派出来的学说,他是中国古代体育养生学特有的人体生命理论。

中国古代体育养生思想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养生手段、方法的特异性,如导引养生、气功、太极拳、武术等。在养生理论上,主张精、气、神兼修并采用阴阳五行八卦等体系,在总的指导思想下具体的修炼手段、方法则千姿百态,种类繁多,如《太平经》的基本养生术是“守一”行气法,即练习时着重意守人体若干重要部位“故头之一者,顶也。七正之一者,目也。腹之一者,脐也,脉之一者,气也。五脏之一者,心也,四脚之一者,手足心也。骨之一者,脊也。肉之一者,肠胃也。”在养生实践上,多采用绵缓运动的形式,练习的运动强度较低,身体姿态上强调由意识引导形态,形态的轨迹多呈“内聚性”,也就是向内聚集能量,达到内力充沛,强身健体。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中国饮食文化地理研究综述_地理环境-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中西“拒绝”言语行为之比较_拒绝行为言语-论文网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