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道家和柏格森的直觉思维,这两个分别处于东西方社会而且年代相差甚远并借鉴不同文化背景建立起来的思想,竟是如此的相似。本文就从直觉对本体的意义、直觉对主体的要求和直觉主体对生命的关注这几个角度来阐述他们的异曲同工之处。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直觉,道家,柏格森
直觉是无须借助于概念、判断、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而直接把握对象本质的一种非逻辑的思维形式,是人重要的创新之源。柏格森的直觉是他整个体系的思维方法,并且贯穿于他的本体论、发展观、认识论等生命哲学的各个领域,它在柏格森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道家的直觉也是构造其整个体系所使用的思维方法,而且还把直觉看作一种生活方式。作为人类源远流长、影响深远的两家学说,都有丰富的直觉体验,这两个分别处于东西方社会而且年代相差甚远并借鉴不同文化背景建立的思想,具有诸多相通与契合之处,本文将从以下几个视角对其予以阐释。
一、对本体的直觉
道家和柏格森都推崇直觉,直觉不仅是他们整个思想体系的思维方法,而且他们思想体系中的本体都必须依赖直觉才能被把握,因此,直觉都被提到本体论的高度。
道家思想是注重直觉体验的哲学。“道”是道家哲学体系中的最高的范畴,是道家哲学的起点和归宿,“道”是天地万物自然社会存在的本根,是一切运化的根据。而这个道只有通过“损聪明、弃智虑”、“心斋”、“坐忘”的体悟才能够把握,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道家排斥分析,辨别等理性感知手段,也撇弃目视、耳闻、口尝等感知途径。在道家那里,只有从直觉的思维角度去理解本体之“道”,才能够揭开道家的奥妙,直觉不仅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思维方法,而且把它视为最高的精神境界,视为理想政治的基础。
柏格森哲学是以倡导直觉为基本特征的,他认为,直觉既是一种认识能力,也是一种认识方法,他的认识论是直觉主义的。但是,柏格森并不是直接提出直觉主义的,直觉主义是在他的本体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正如波兰的科拉柯夫斯基曾说:“我们只有在柏格森的宇宙论和生命理论的范围内才能充分的理解他谈论直觉时心里所想的东西。”柏格森的认识论是以他的本体论为基础的,表现在:第一,柏格森直觉认识的对象是宇宙本体即所谓在“真时”中展现的生命之绵延。第二,柏格森直觉主义认识的目的在于理解和体验生命之流的无穷无尽、丰富驳杂的表现。具体说来,向外要把握作为万千异类的生命的不断交替和变化,向内要探达自我和意识心理的深层流动和奔驰。第三,作为直觉主义认识的主体---人,正是生命冲动或生命之流创化的最高产物。柏格森的认识论与他的形而上学或本体论是难分难解的,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生命绵延只有通过直觉才能够把握,可以说,直觉就成了宇宙本体有意义甚至存在的前提。并且他还指出,认识活动的直觉和作为宇宙本体的绵延是同一的,即绵延着的意识。如此说来,直觉就自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一项内容。柏格森说:“一旦生命处于利害攸关的时候,直觉就会发出迷人的微光,它把这微弱的、摇曳不定的灯光撒在我们的人格上、自由上、撒在自然界中有人类出现的地方,也撒在我们的起源和命运上。”这表明,直觉使我们洞见到生命的意义并使其本质得以提升。总之,柏格森的直觉是他整个体系的思维方法,直觉同生命、时间、绵延一样贯穿于柏格森本体论、发展观、认识论等生命哲学的各个领域,它在柏格森的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一定意义上,他的哲学被称为直觉主义哲学。
二、对直觉主体的要求
道家和柏格森都对直觉的主体提出了诸多要求,认为直觉并不是任何情况下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它的产生通常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一)清除杂念,摆脱功利
老子最先对直觉思维主体提出了的要求,并且重视直觉主体的修养问题。首先,老子认为,心灵的虚寂状态最容易引发直觉思维。因此,他要求尽可能摆脱各种烦恼的困扰,清除杂念,保持心境平和、宁静,以达到诱导直觉思维的最佳状态。用老子的话来说,这叫做“致虚极、守静笃”。按照这种虚静说进行身心修养,就可以坚持内心的极度安宁,不受任何情感欲望的影响,在静观中认识事物的真象,见道、得道。其次,老子认为,除了必须清除杂念,保持心灵的虚境之外,还离不开主体默思冥想的“玄览”。老子说:“涤除玄览,能无二疪乎?”,“玄览”即深入静观。唯有深入静观,方可见道。只要认识主体善于“玄览”,直觉思维便易于呈现。所以,“玄览”是对认识主体提出的更高要求,是认识主体理应具备的一种较高的修养。
庄子也十分重视虚静的修养功夫。他曾提出一系列与虚静说相关的认识修养方法,如“以知养恬”、“心斋”、“坐忘”和“见独”等体悟的方法。认为思维主体要排除一切思虑和欲望,保持心境的清静纯一,使心灵空寂,才能认识绝对的道。
柏格森批判了理智深受功利支配的弊端,他说:“理智的正常活动决非无利害关系,总的说来,我们不是为知识而知识,而是为了站到某一方面去,为了获利,简单地说,是为了满足一种利益。”相反,柏格森把直觉视为一种与惯常的理性思维不同的思维方式,认为直觉是超功利的。因此,他认为要进行直觉,首先,要有一种意志的努力,必须使人的心灵“违背自身,必须一反它平常在思想时所习惯的方向”也就是说,必须超出现实的认识之外,必须把直觉当作是一种超乎现实的认识过程、现实的人与现实的对象的东西。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