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人文历史论文

从《桃花扇》看儒家的祭祀文化_儒家礼仪

时间:2013-07-03  作者:佚名

论文导读::孔尚任身为圣裔,熟悉儒家礼制,在《桃花扇》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的场景。其中“老赞礼”这一角色就与儒家礼仪密切相关,而《哄丁》和《拜坛》两出则较为具体地展现了儒家祭祀文化中的“丁祭”与“忌日祭奠先帝”,由此,可以对其形成、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论文关键词:桃花扇,儒家礼仪,祭祀
 

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是戏曲史上的一部杰作。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说“传奇虽小道……其旨趣实本于三百篇……于以警世易俗,赞圣道而辅王化,最近且切……场上歌舞,局外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隳于何人,败于何事,消于何年,歇于何地,不独令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矣”,明确指出他创作此剧是有着儒家的救世的积极用意。为此,他尽量真实地再现历史,“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桃花扇凡例》)这种“实录”性质的选择,让《桃花扇》成为了一部最接近历史真实的历史剧。不仅如此,由于自幼饱受儒家文化的浸染,孔尚任对于 “礼乐兵农之学”的研究,特别是在乐律方面“夙秉家学”,下过二十多年的考证工夫[1],很有造诣,剧中也保留了一些儒家祭祀场景,从中读者亦可以一窥中国的儒家祭祀文化。

《桃花扇》是以一位特殊身份的“老赞礼”开局的。他自我介绍说是太常寺的一个赞礼,这个职位就与中国传统的礼仪密切相关。我国被誉为礼仪之邦,早在夏朝便有了礼乐文明,在西周,掌管礼制的是“春官”机构,其中大宗伯又称太宗,为礼官之长,小宗伯为礼官之副,他们的主要职责便是掌执五礼“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但完备的周礼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孔子就针对这一时期礼崩乐坏的局面,提出了以“仁”和“礼”为中心的儒家学说,这一学说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到了秦朝,主管宗庙祭祀和礼仪的机构更名为奉常,位列九卿。汉代设定的机构改名作太常寺,“太常,王者旌旗也,画明焉,王有大事则建以行,祀官主奉持之”[2]。整个汉代,虽然先后有叔孙通制仪法,贾谊、董仲舒、刘向等提出过“礼”的重要,但始终未能完备。到了隋朝,实行“六部”制,礼部下设的太常寺是礼的具体执行机构。这个官制,经历了唐代,一直到明朝,均没有大的改变。而“赞礼”则是辅助行礼之人,在许多礼仪施行过程中,都需要“赞”这个角色。

《桃花扇》在第三出“哄丁”中,就较为具体地展现了“丁祭”场面。丁祭,即每年的仲春仲秋的上丁日举行的祭祀先圣先师的仪式。剧中提到了国子监、太常寺、国子监祭酒、司业、文庙丁期、释奠及各种祭品,要弄清楚这些,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的礼仪分类。

早在西周,礼就被分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种五礼分类法一直延续了下来。而“吉礼”按照其等级还可以分为大祀、中祀、小祀,其中与“丁祭”有关的便是吉礼中的“祭祀先师”,明代将其定为中祀。“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及行事,必以币。凡释奠者,必有合也。”[3]学校在开始设立、开学时都必须设置脯醢菜酒供奉先师,这是由学校的独特性决定的。学校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便是 “礼”,对礼仪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行释奠礼时要设祭奠

的场所,最初的祭奠场所是随学校而定的。学校的名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有变动的,西周

时,京师官学分为小学和太学(大学),到了西晋咸宁二年开始建立国子学,北齐时设立了国子寺“掌训教胄子”,隋炀帝时则改国子学为国子监,除祭酒外,加置司业一人[4]。至于释奠礼所祭奠者,《礼记》中并未说明为何人,但汉代后历朝历代祭祀先圣先师都是以孔子为中心进行的。到了唐代,由于对儒家的推崇,对释奠礼更为重视,这一礼制也更加完备。《新唐书》记载,“唐武德二年,始诏国子学立周公、孔子庙(又称文庙),贞观二年,罢周公,升孔子为先圣,以颜回配。四年,诏州、县学皆作孔子庙”“二十八年,诏春秋二仲上丁,以三公摄事,若会大祀,则用中丁,州、县之祭,上丁”。不仅如此,还对这一礼制加入了宫悬之乐,礼仪的规模更加扩大,祭祀的对象也大大增加,其中十哲、曾参皆为坐象,还“图七十子及二十二贤于庙壁”。入宋以后,附祭于孔庙的除颜、曾外,还增加了子思、孟轲,至此,《桃花扇》“哄丁”唱词中的描绘的“素王端拱,颜曾四座冠冕”的格局就已基本定下了。明代大体上继承了前代的礼制,《明史》记载,明太祖定制,“每岁仲春、秋上丁,皇帝降香,遣官祀于国学,以丞相初献,翰林学士亚献,国子祭酒终献”。除学校立孔庙外,曲阜阙里的孔庙在历代一直保存了下来,并载于国家祀典,祭祀活动由孔子的裔孙主持。不少帝王也曾派遣官员前往致祭,也有的帝王亲到曲阜祭祀孔子,孔尚任本人就是在康熙来曲阜祭孔中备受赏识而踏上仕途的。

《桃花扇》中,副净和丑两个角色摆设了许多祭品,这些祭品在祭祀中是有明确规定的,各个朝代的祭品规定是有别的。明代嘉靖九年后将其定为十笾十豆,笾分别是形盐、薧鱼、枣、栗、榛、菱、芡、鹿脯、白饼、黑饼;豆分别是韭葅、醯醢、青葅、鹿醢、芹葅、兔醢、笋葅、鱼醢、脾析、豚胉;而牲牢亦规定用犊、羊、豕。作者孔尚任熟悉礼制,在剧本中的写作是完全有礼制依据的。剧中的这一“丁祭”是由国子监祭酒和司业共同主持行礼完成的,关于这一点,《明史》中亦有相关的说明,“明年,国子监建启圣公祠成,从尚书李时言,春秋祭祀,与文庙同日。辅臣代祭文庙,祭酒祭启圣公祠。南京,祭酒于文庙,司业于启圣公祠”。可见,在南京国子监,祭酒与司业代祭,亦是源于史实。

那么“丁祭”的具体仪式如何呢?在《大明会典》中,较详细地记载了洪武二十六年释奠仪,从中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地了解。首先是斋戒、传制、省牲、陈设,接下来才是正祭。“(典仪唱)乐舞生就位,执事官各司其事,分献官陪祀官司各就位。赞引引献官至盥洗所,赞诣盥洗位,搢笏、出笏,引至拜位,赞就位。(典仪唱)行迎神,奏乐,乐止,赞四拜。(典仪唱)行初献礼,奏乐,执事官捧帛爵诣各神位前。赞引导遣官,赞诣孔子神位前,赞搢笏,恭献帛,执事以帛进,奠讫,执事以爵进,赞引赞献爵,出笏,赞诣读祝位,乐暂止。跪,赞读祝,读祝官取祝,跪于献官左,读讫,赞俯伏、兴平身,赞诣颜子、曾子、思子、孟子神位前,分别搢笏、献爵,出笏。赞复位,乐止,(典仪唱)行亚献礼,奏乐,执事以爵献于神位前,乐止,(典仪唱)行终献礼,奏乐,乐止,(典仪唱)饮福受胙,赞诣饮福位,跪,搢笏,执事以爵进,赞饮福酒,执事以胙进,赞受胙,出笏,俯伏、兴、平身,复位,赞两拜。(典仪唱)撤馔,奏乐,执事各自诣神位前,撤馔,乐止。(典仪唱)送神,奏乐,赞引赞四拜。(典仪唱)读祝官捧祝,掌祭官捧帛馔,各诣瘗位。(典仪唱)望瘗,奏乐,赞引赞诣望瘗位,乐止,赞礼毕。”

以上便是丁祭仪式的大致程序。我们可以看到它不仅有各种礼的规范,还有音乐和舞蹈的配合。在《桃花扇》“哄丁”中就有“排笙歌,堂上宫悬”“迎神乐奏”等语,这亦是切合实际的。《明史》记载,洪武六年定祀先师孔子乐章,迎神奏咸和之曲;奠帛,奏宁和之曲;初献,奏安和之曲;亚献、终献奏景和之曲;撤馔、送神,奏咸和之曲。不仅如此,对其规模也有严格规定,明代就定制,祭祀先圣先师乐舞止用六佾。其实,音乐和舞蹈自古就是各种礼仪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周礼》中就有专门的乐官负责礼中的这一部分。《周礼·大司乐》中就有这样一段话“乃分乐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吕儒家礼仪,舞《大韶》,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六乐者,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在音乐和舞蹈的配合下,祭祀的各种仪式才得以顺利完成。当然,在《桃花扇》中,出于艺术创作的考虑,孔尚任没有也毫无必要对其仪式进行详细叙述,仅只是副末唱礼,众依礼各四拜而已。但这个安排,已经将场面的肃穆、礼节的一丝不苟展现了出来,这后文的“哄”打下了很好的铺垫。

《桃花扇》中“哄丁”一出中,“丁祭”仪式的描述较为简略,因为它主要是交代背景,与人物的塑造没有直接关联。但“拜坛”一出中,祭奠仪式的展现则详尽得多论文开题报告

“拜坛”是百官在崇祯皇帝忌辰日,奉旨在太平门外设坛祭祀,这属于祭礼中的祭祖。周代将祭祖之礼分于五礼中的凶礼和吉礼中。凶礼部分的祭礼即丧礼中的祭祖之礼,其对象是新丧之人,时间在服丧期三年中,其基本的仪式有虞祭(葬礼当天举行初虞,共有九虞)、卒哭祭(即百日祭)、袝祭(神主附入主庙)、小祥祭(又称练祭,服丧至十三个月的周年祭)、大祥祭(服丧至二十五个月的两周年祭)、禫祭(除丧服前的祭礼)。吉礼中的祭礼即平时依岁时节序和其它特殊时日进行的祭礼,对象是始祖以及其他一般的祖先,其仪式包括祫禘、时享等,后世的祭祖之礼基本上也是这些类型。祭祖,又主要是祭宗庙和谒陵祭祀。宗庙,古时又称祖庙、太庙等,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场所。《礼记·祭法》中说“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而定期祭祀的“时享”就有“礿、禘、尝、蒸”这四时之祭。在早期的宗庙祭祀中,曾有过让生者代替死者接受祭祀的作法。《仪礼·士虞礼》郑玄注曰“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尸”在祭祀宗庙活动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以尸代祭的方法在夏、商、周三代十分盛行,后来取而代之的是“神主”(或称主牌)即宗庙里为死者立的牌位。从北宋开始,除牌位外,宗庙祭祀时,还挂有先祖的“御容”,之后又有塑像。明代洪武元年定的宗庙时享之祭是“每岁四孟及岁除,凡五享”。历代帝王除宗庙祭祀先祖外(属吉礼中的大祀,必须天子亲祀),还有谒陵祭祀,其又可分为亲谒陵和遣官谒陵。但陵祭和宗庙祭不同,宗庙祭是自古就有,陵祭则是秦汉以后才形成的。《宋史·志第七十六》中记载“古者无墓祭,秦汉以降,始有其仪。至唐,复有清明设祭,朔望、时节之祀,进食、荐衣之式。五代,诸陵远者,令本州朝拜,近者遣太常、宗正卿,或因行过亲谒。宋初,春秋命宗正卿朝拜安陵,以太牢奉祠。乾德三年,始令宫人诣陵上冬服,岁以为常。”到了明代,《明史》录“正德间,定长陵以下诸陵,各设神宫监并卫及祠祭署,凡清明、中元、冬至俱分遗驸马都尉行礼,文武官陪祭。忌辰及正旦、孟冬、圣节亦遗驸马都尉行礼。”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也说儒商—以徽商为例_人文历史论文
下一篇论文:从会话分析中看中美名人电视访谈的差异_局部结构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人文历史论文
    无相关信息
最新人文历史论文
读者推荐的人文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