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的社会发展状况,需要提供丰富多样的最后一公里的接入方式,使农民对信息“能接受,用得起,见实效”,这是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十分需要重视的问题。
2.4居住分散,规模化产业化不足
喀斯特地区农村地貌破碎,山高谷深,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根据全国和各地区1%人口抽样调查,2006年底,全省仍有255万绝对贫困人口,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1.02亩,人均经营山地0.29亩,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地貌破碎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是喀斯特地区农村信息化的特殊困难。
表12005年全省各市(州、地)农村基本情况
地区
|
农业人口 (万人)
|
农村纯收入(元/人)
|
村委会 (个)
|
行政村人数(人/村)
|
农业耕地(千公顷)
|
农业人数(万人)
|
人均耕地 (亩/人均)
|
全省合计
|
3258.04
|
1877
|
20031
|
1626.50
|
1753.49
|
1268.10
|
2.07
|
贵阳市
|
178.87
|
3135
|
1166
|
1534.05
|
93.92
|
71.61
|
1.97
|
六盘水市
|
231.88
|
1863
|
1094
|
2119.56
|
106.66
|
89.23
|
1.79
|
遵义市
|
616.76
|
2319
|
1733
|
3558.92
|
391.25
|
229.64
|
2.56
|
安顺市
|
217.13
|
1828
|
1837
|
1181.98
|
106.29
|
93.47
|
1.71
|
铜仁地区
|
345.91
|
1700
|
2948
|
1173.37
|
173.76
|
133.89
|
1.95
|
黔西南
|
280.89
|
1785
|
2048
|
1371.53
|
161.52
|
117.95
|
2.05
|
毕节地区
|
675.26
|
1795
|
3934
|
1716.47
|
365.28
|
249.84
|
2.19
|
黔东南
|
380.29
|
1728
|
3249
|
1170.48
|
178.58
|
148.99
|
1.80
|
黔南州
|
331.05
|
1846
|
2022
|
1637.24
|
176.23
|
133.48
|
|
资料来源:2005年贵州省统计年鉴
3我省农村信息化的总体设计
针对我省农村信息化现状和问题,我们提出我省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从目标制订、保障条件、平台整合、长效机制、队伍建设、资源建设以及管理评价验收方法等面进行了论证和设计。
3.1建设目标确定
在省级区域内,农村信息化的总体目标制定是方向性、政策性的,但同时也应该是可以量化、可以考核的,基于此可制定新农村信息化建设总体目标:一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推动农业的现代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二是促进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与基层组织建设。据此归纳出近三年要达到的五个方面的工作目标:
(1)一个平台-----整合各部门涉农信息资源,建成一个面向农民和各涉农部门的统一综合信息服务和交换平台;
(2)一个网络-----完善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基本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宽带网、移动通信网络和有线广播电视覆盖全部行政村;
(3)一套机制-----初步建成政府资金投入、政府部门资源整合的长效机制以及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4)一枝队伍-----初步建成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组建覆盖全省的农村信息服务队伍;
(5)一个体系-----建立分层次农村信息化培训体系,提高素质,培育需求。
 
3.2分步实施的方案设计
鉴于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极大差异,设计的方案具有优先整合搭建省域信息服务平台,应用推广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特点。(1)跳出体制和部门分割的制约,走整合重组之路优先整合搭建省级信息服务平台;(2)综合考虑各县经济基础、交通设施、农民收入指标,将全省88个县划分为四类,采取分步策略推进农村信息化。课题组在前期研究的全省规划基础上,综合考虑各县经济基础、交通设施、农民收入指标,将全省86个县(除云岩、南明两城区)划分为四类,采取分步实施策略推进农村信息化。
根据贵州省城乡差别大,交通主干线分布不均,城市圈域辐射半径小等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和各县农民收入状况,以省会城市贵阳为中心,以地州市所在城市为依托,将高等级公路作为信息化建设的支撑构架,把全省86个县按照设定的分类即全国农村,
第1类,信息化先进示范县,包括贵阳市白云区、乌当区,按照东部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标准建设和考核;
第2类,贵阳城市圈域内的区和地州市所在区:包括小河区、花溪区等共14个县级区、市,这些区市的农村依托所在的城市,已经具备较好的农村信息化基础,应按A级标准建设和考核;
第3类,县级市、区,经济强县、农民人均收入强县、高速公路过境县和有支线机场的县:包括仁怀市、赤水市等共32个县(市、区),这类县未来五年内在西部地区处于领先水平达A级标准建设和考核;
第4类,除上述三类外的40个县,相对而言这类地区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基础设施条件较差,这类县在五年中按B级标准建设,按在五到十年内达A级标准建设和考核。
3.3保障措施
主要在以下六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和对策
(1)组建权威的组织协调工作机构,跳出部门政绩观,化部门分割为协力共建。
(2)整合资源,统一建设运营服务,实现服务层面的三电合一。
(3)构建将政府的主动引导和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的市场化的长效机制。
(4)规划先行,点、线、面结合逐步推进。
(5)涉农网站建设打破部门、地域界限,鼓励多家竞争,优胜劣汰。
(6)加大投入,将政府资金投入制度化,规范化。
4农村信息化的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对策
4.1长效运行机制建设对策
设计和建立长效机制是农村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关键,必须建立和完善六个方面的机制
一是组织保障机制,通过建立政府部门省,市(地)级农村信息化联席会议制度;进行投入和信息资源整合的协调;以加强行政协调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农村信息化资源的整合;
二是规划指导机制,省级相关部门在制定对农村的信息化项目规划、建设方案和实施计划时要相互通报,各自选择不同的投资方向和侧重点,避免出现重复投资或投资空白点,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制定信息化资源整合实施方案;
三是资源整合机制,成立技术协调小组,制定资源整合的技术方案,包括统一的技术架构、技术接口和数据资源的基础标准;
四是分类指导机制,分批试点,强调特色,逐步推进农村信息化资源整合。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