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论文 > 科技小论文

农村信息化内容体系浅析

时间:2011-04-27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电子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出现了“汇流”(Convergence)的趋势。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农村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农村运行效率,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结合中国农村信息化实践的实际和特点,在参考汪向东(1998)[3]提出的信息化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农村信息化体系及理论模型。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信息技术,理论模型
 

我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收入之比为2.90:1,超过了1978-2000年间的最高水平,2002年进一步扩大到3.11:1。据世界银行1997年对36个国家的分析,城乡居民的收入比率一般低于1.5:1,极少超过2:1。如果考虑到各种补贴,劳保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各种因素,据有关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大约为4:1。[1]而且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信息化建设严重滞后于城市信息化建设。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信息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扩展了农村居民的视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将农作物的生产和市场的需求有效地联系起来:使得农业乃至于整个国家经济结构都发生重大的变化。那么,农村信息化都包含哪些内容呢?

1.信息化内涵及其内容

1.1信息化内涵

最初的信息化概念是从社会产业结构演进的角度所提出的,按照当时日本专家学者的理解,所谓信息化,指的是从物质生产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向信息产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的过程。免费论文网

随着信息化实践的发展,信息化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人们对信息化概念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和丰富。免费论文网。到90年代,国内外关于信息化的定义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9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与“21世纪电讯、信息与经济合作组织(TIDE2000)”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大规模、高层次的“信息化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与会的国内外代表就信息化的含义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该次大会归纳出信息化的五种观点。[2]

1.1.1信息化是指通讯现代化、计算机化和行为合理化的总称。行为合理化是指人类活动按公认的合理准则和规范进行;通讯现代化是指社会活动中的信息交流基于现代通信技术基础上进行的过程;计算机化是社会组织和组织间信息的产生、存储、处理(或控制)、传递等广泛采用先进计算机技术和设备管理的过程。

1.1.2信息化不仅要求计算机化,而且要求通信现代化和网络技术的现代化,即涉及三个“C”(Computer, Communication, Control),所以,信息化的概念不能仅仅局限于计算机化,如果没有通信技术和网络服务的现代化,就无法实现信息化,从而现代化也无法实现。

1.1.3电子信息技术在通信、网络管理和计算机运用中出现了“汇流”(Convergence)的趋势。信息技术的汇流,即交换与传输的数字化、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管理技术的发展、网络智能的分散化以及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具有高附加值的电信和信息服务,是当今信息化社会的主要内容和进入信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

1.1.4信息化从内涵的角度考察,包括多个层次,一方面指信息技术的利用非常广泛,信息概念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指信息技术产业的高度反战,信息咨询服务业的高度发达和完善;从外延的角度考察,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信息环境,只有建立在行进的信息技术产业、发达的信息服务业和完善的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基础上的信息环境,才能称之为信息化环境。

1.1.5信息社会是信息产业高度发达且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优势的社会,而信息化是向信息社会前进的动态过程,它反映了从可触摸的有形物质产品起主导作用向难以触摸的信息产品起主导作用的根本性转变。

目前,对于“信息化”这一概念较为普遍的观点是:“信息化”是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发展信息技术及产业,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使信息产品及服务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直到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加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把现阶段工业社会或农业社会状态推进到崭新的信息社会发展状态的过程。简言之,“信息化”就是把现阶段社会推进到信息社会的过程。

1.2信息化的内容

1.2.1装备信息化。即各级组织、机构、团体、单位越来越多地把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应用于作业系统,辅助作业顺利、高效地完成。

1.2.2信息技术应用化。即主动采用信息技术,如信息获取技术—传感技术、遥测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光纤技术、红外技术、激光技术;信息处理技术—控制技术、自动化技术等,以改进作业流程,将作业的完成质量推向更高的层次。

1.2.3信息内容数字化。即将各类信息的开发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方面将设计信息、生产信息、经营信息、管理信息等各类作业系统信息生成和整理出来,另一方面将上述各类信息规范化、数据库化,以利于查询和管理。

1.2.4信息服务完善化。无论是系统内部还是外部都建立起信息服务体系。比如联机服务、咨询服务、系统集成等,通过信息服务将信息设备、信息技术、信息内容组成一个整体,使其发挥“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功效。

1.2.5信息人才递增化。免费论文网。即各级组织、机构将日益加强对信息人才的培养和重视,使信息人才的比例不断增加、结构不断合理。

1.2.6信息投资倾斜化。即每年的财政预算或投资计划中,对信息化实施投资倾斜政策,重点支持信息人才的培养、信息设备的装备、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内容的开发和信息服务体系的完善,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进信息化建设。

1.2.7信息政策健全化。即政府各级组织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条例,并使这些政策逐步完善、配套、不留漏洞,为各项信息工作提供指导和规范。

2.农村信息化体系理论模型

农村信息化是指在农村生产与生活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手段和网络通信技术,将农村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加以整合并充分利用,从而提高农村运行效率,提高农村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结合中国农村信息化实践的实际和特点,在参考汪向东(1998)[3]提出的信息化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农村信息化体系及理论模型。

图2-1农村信息化体系理论模型

此模型分为三个层次:信息化基础设施层、信息服务支持层、信息应用层。信息化基础设施层包括信息网络的建设、数据库以及网站等的建设;信息服务支持层包括信息化所需要的信息资源的支持、信息技术、信息化所需要的各种政策环境以及人才队伍等;信息应用层表示的是应用实效,它包括根据信息确定市场需求、选择产品生产与供应等各个方面,这是农村信息化效果的具体体现。

其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好比农村信息化中的“硬件”,信息服务支持体系就好比农村信息化中的“软件”。“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只有协调处理好,才能有利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是对农村的一次革命,是对农村旧思想、生活方式、文化习俗等的一次大变革。忽视了“硬件”建设,“软件”建设就是一句空话;片面地追求“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这样的农村信息化只能是形式主义、徒有其表,违背了农村信息化建设的真正目的。因此,农村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软”“硬”兼施,决不能单纯把农村信息化理解为只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把精力和重点只放在搞农村信息高速路、架设网络等硬件建设上。“软”“硬”结合、双管齐下才能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成效。

[1]宋洪远,庞丽华,赵长保:《统筹城乡,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的农村问题和未来的政策选择》 (第二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17页。

[2]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4-6页。

[3] 汪向东:信息化——中国21世纪的选择[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第16-19页。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绿色无线通信新技术简介
下一篇论文:农村有线电视现状与发展(图文)
科技论文分类
科技小论文 数学建模论文
数学论文 节能减排论文
数学小论文 低碳生活论文
物理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
网站设计论文 农业论文
图书情报 环境保护论文
计算机论文 化学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 生物论文
网络安全论文 机械论文
水利论文 地质论文
交通论文
相关科技小论文
最新科技小论文
读者推荐的科技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