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中期:人均GDP在1200-24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15.1%,二产大于39.4%,三产大于45.5%;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31.4%,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36.0%、32.6%;城市化水平在36.4%-49.9%之间。
工业化成熟期:人均GDP在2400-4500美元之间;三次产业结构,一产小于14.0%,二产大于50.9%,三产大于35.1%;就业结构,一产从业人员小于24.2%,二、三产从业人员分别大于40.8%、35.0%;城市化水平在49.9%-65.2%之间。
工业化任务完成后,进入经济稳定增长阶段。此时,人均GDP进一步提高,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保持了较长时间的持续高速增长后,将适度回调,一产和三产保持相对稳定,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走上健康稳定的良性发展轨道。
二、四川省当前工业化进程判断及对比分析
2006年,四川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637.81亿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工业增加值3144.72亿元,工业化率为36.4%,这一结果表明四川的工业化还处于中下水平。
1.从人均GDP水平看,四川2006年人均GDP10546元,根据1980年不变价折算系数和1980年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计算,四川2006年人均GDP约合1979.5美元。对照标准,工业化中期的人均GDP应达到1200-2400美元,显示目前四川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水平。
2.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四川一产比重逐年下降,二、三产业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由1995年的27.1:40.1:32.8稳步调整为2006年的18.5:43.7:37.8。对照标准,我县一产比重在15.1%-33.7%之间,显示处于工业化初期的最后阶段;二产比重在39.4%-50.9%之间,反映已进入工业化中期水平;从三产角度看,比重刚刚大于37.7%,尚属正好达到工业化初期标准。综合考虑三次产业发展水平,可以认为四川的工业化进程正处于由初期向中期跨越阶段。
3.从就业结构看,近十年来,四川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1995年64.6%降至2006年48.9%,下调15.7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则逐年增加,反映四川社会就业结构随着经济的增长呈现正常良性的变化趋势,符合工业化发展进程的一般规律。
2006年末,四川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715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有2306.9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有946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有1462.1万人,就业结构为48.9:20.1:31.0。对照标准,四川一产就业人员比重稍大于46.1%,接近工业化初期水平;二产就业人员比重稍小于26.8%,与工业化初期还有一段距离;三产就业人员比重大于27.7%,处于工业化初期范围,综合考虑就业结构水平,可以认为四川工业化进程正在接近初期水平。
4.从城市化水平看,近年,四川城镇化推进速度很快,“十五”期间全省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26个百分点,每年约有100万人由农村居民变为城镇居民。2006年,四川的城镇化率达到34.3%,但全国城镇化率已达到43.9%,东部沿海地区则达到60%以上。四川的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9.6个百分点。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四川的城镇化水平排名第26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四川省也仅高于贵州、云南、西藏和甘肃,居中下水平。对照标准,四川城市化水平小于36.4%,处于工业化初期。
从以上分析看,四川工业化进程各项指标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还存在一些差异,对照不同评价标准,指标反映有超前的,也有滞后的。综合起来判断,四川的经济发展水平目前已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跨越阶段。
三、四川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殊情况
1.环境压力决定四川新型工业化必须是循环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的增长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循环、低效率”为代价的,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是低水平、低效率、粗放型的,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很大压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单位产出的资源消耗和能耗水平明显偏高,火电供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能耗高21%,水泥综合能耗高45%,乙烯综合能耗高31%等;高消耗换来的高增长必然是高排放和高污染,我国每增加一个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比发达国家高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比发达国家高10多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为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55%,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分别比国际水平低10、25和20个百分点;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仅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
四川的情况和全国一样,某些方面可能稍好些。例如2006年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全国平均水平为90.7%,四川为84.5%;2006年工业二氧化硫去除率,全国平均水平为64.39%,四川仅为29.53%;2006年工业固定废物综合利用率,全国平均水平为61.11%,四川为55.09%。因此,要实现四川“工业强省”的目标,必须要转变工业增长方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
四川发展循环经济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组织进行循环经济规划和政策设计,制定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针对企业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意识不强的现状,要尽快出台四川省关于节约能源和资源综合利用相关条例。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还必须从产业发展、消费政策、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其他法规和政策,从而推动四川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二,在政府的地方税收体系中,一方面明确对节能和可再生资源的鼓励政策,可以采取不同的税率规定对能源、可再生资源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开征环境税,对污染严重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征收额外税收用于保护环境和生态环境恢复,开征高硫煤使用费、提高水资源费等,促使企业通过选择合适的产业、产品和加强管理减少或消除污染。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指导企业制订和实施清洁生产计划,无偿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方面的信息。第三,建立必要的基金,如循环经济发展基金,支持和鼓励民间资金、国外资金、市外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四川循环经济产业。特别是采取多种优惠政策,例如零税率,吸引国内外循环经济产业和企业到四川落户,为解决四川每天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寻求出路。
2.推进市场化改革是四川新型工业化的保障。
四川作为国家西部工业化战略和国防“三线”建设的重点布局区。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产权结构单一,经营机制不灵活,总体效益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四川在推进国有经济改革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多种形式的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所有制结构虽然发生了较大变化,但国有经济战线过长,竞争性领域介入过多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国有经济布局调整的任务仍很艰巨。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