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3表明,经济增长对投资开放度一个标准差正冲击的反应始终为正。这种正面影响在前5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之后呈缓慢上升趋势。相比之下,经济增长对贸易开放度冲击的反应大于对投资开放度冲击的反应。脉冲响应函数分析表明,在考察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作用时须区分不同的时段。

|

|
图2 LNGDP对LNTRADE的冲击反应
|
图3 LNGDP对LNFDI的冲击反应
|
四、结论
本文以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两个指标测算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开放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VAR模型和冲击反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的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经济开放度虽然存在一定的波动,但总体而言呈上升趋势。其中,贸易开放度上升速度较快,开放程度较高,并于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达到最高点;投资开放度上升较为缓慢,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最高点后缓慢回落。
对中国经济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因果检验表明,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与经济增长都存在显著的单向格兰杰因果关系,即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贸易开放度、投资开放度的格兰杰原因。贸易开放度冲击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负-正”特征变化,负面影响持续时间短而小,正面影响持续的时间长而强;投资开放度冲击对经济增长影响始终为正面影响,且这种正面效应随着时间推移缓慢增大。由此可见,在不同的时段,贸易开放度和投资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所不同。
中国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在过去的30多年中对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但并不存在开放度越高经济增长速度越快的趋势,而且经济开放度对经济增长的正面冲击很不稳定。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不能依赖于经济开放度的进一步提高,而必须高度重视国内投资的可持续性和国内消费市场的培育。在后危机时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会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不可回避的重要议题,中国现有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势必进行重大调整。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应该转向产业结构升级和出口结构改善、引资重点转换和外资效率提高、增长方式改进和消费市场转移等方面,从而保证经济增长活力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本文力图澄清对中国外向型发展模式的一些认识,为即将到来的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思路。尽管本文从定量研究的角度探讨了经济开放度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冲击,但对冲击的渠道和机制仍然缺乏深入的探讨,这也将成为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包群,许和连,赖明勇.贸易开放度与经济增长: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J].世界经济,2003, (2):10-18.
2 黄新飞,舒元.贸易开放度、产业专业化与中国经济增长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12):11-17.
3 Helpman, E., P. Krugman.. Market Structure and Foreign Trade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85.
4 Esfahani, H. S. Exports, import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semi-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1(35): 93-116.
5 Romer P..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 [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6, 1994(5): 1002 -1037.
6 Lucas, R. 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 22(1): 3- 42.
7 Grossman,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 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91.
8 Harrison A. Openness and growth: A time-series cross-country analysi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 1996, (48): 419-447.
9 Sinha, Dipendra, and Tapen Sinha. Openness,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Asia[J]. Indian Economic Journal, 2002, (49):90-95.
10 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11 黄繁华. 90年度量贸易开放度的新方法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1 (1):19-22.
12 Schacfer,H. G..International economic trend analysis[M]. London: Greenwood Press, 1995.
13 Engle, R. F., C. W. J. Granger. Co-integration and Error Correction: Representation,Estimation and Testing [J]. Econometrica, 1987 (49): 251- 276.
14 Johansen S. Estimation and hypothesis testing of cointegration vectors in gaussianvector autoregressive models [J]. Econometrica, 1991, 59( 6) : 1551- 1580. 3/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