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论文

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_内生增长模型-论文网

时间:2014-06-27  作者:佚名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而制度的测度是一个难题,本文试图对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合成,并将制度因素作为内生变量引入我国经济增长模型,研究得知1981-2008年制度对我国经济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后就实证研究提出一定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制度,经济增长,内生增长模型

一、我国经济制度变迁概述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破解经济增长之谜一直是众多经济学家们不断研究的重点。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其根本原因在于“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意味着制度的变迁。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我国在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市场经济体制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党的正确领到下,我国经济建设硕果累累。回顾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我们发现经济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不可小视。

以诺思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因素引入到经济增长理论之中,认为制度安排的发展才是主要的改善经济效率和要素市场的历史原因。更为有效的经济组织的发展,其作用如同技术发展对西方世界所起的作用那样同等重要。德姆塞茨指出,制度引起了经济绩效的改变,并且这一判断受到历史事实的支持。

中国的制度变迁过程就是中国的工业化过程,是围绕着中国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本积累进行的,可以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多元化经济向一元化经济的变迁,形成了计划经济体制及其原始积累,这是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市场化到计划化的过程,包括原始积累体制的形成(1953—1956)与运行(1956—1978)两大时期;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底开始的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变迁。这是一个从集中到分散、从计划化到市场化的过程,它标志着传统原始积累体制的终结。如表所示:

表1:中国制度变迁过程

年份

制度变迁

1949-1952

新民主主义制度

1953-1956

社会主义改造及其过渡制度

1957-1977

中央集权及计划经济缺席

1978-1992

价格体制改革及有计划的商品制度

1993至今

产权体制改革及市场经济制度

由上表及研究表明,1978年以前,制度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而1978年以后,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全民所有制到多种所有制共存,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正是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的制度演进,它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因而制度要素是研究中国经济增长所不能忽视的。

二、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在考察制度因素对中国经济影响方面,已经作了很多开拓性的工作。林毅夫(1992)通过将家庭承包责任制引入计量模型,测度了制度变迁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研究,研究表明这种制度变迁推动了经济增长。马健、邵赟(1999)在广义技术进步概念的基础上,把广义技术进步分解为纯知识技术进步、制度因素的进步和其他因素,利用工业经济数据,以公有独立工业固定资产净值/全社会固定资产净值,来衡量制度因素,建立增长模型。由此他们得出:制度是对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起最终决定作用的因素。金玉国(2001)设计了非国有化率、市场化程度、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对外开放程度四个指标,对我国的制度变迁进行了量化侧度,通过对1978-1999年宏观经济数据的检验回归,计算比较了各个指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大小。傅晓霞和吴利学(2002)将非国有化、市场化程度、国家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合成为制度变迁变量,测算了1982-1999年间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制度变迁的贡献为35.28%。以上学者都根据研究侧重点不同选取了不同的指标变量作为自己的研究内容,但是无疑得出了重要且一致的结论即制度对我国经济增长是有一定影响的,我国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制度经济为我国经济增长作出了贡献。

三、制度要素指标的选取与合成

(一)指标的选取

制度是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其变量牵扯的因素非常多,包括政治、法律、经济甚至包括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因素,因此要综合一个全民描述制度变迁的变量往往是十分困难的。另一方面,制度具有非线性的特点,也为我们对其测度加大了难度。

中国经济制度变革主要沿着三个方面展开:一是经济主体产权的变革。我国制定各项政策,积极扩大非国有企业数量,以此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二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建立了以价格机制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三是全面调整发展战略。我国积极地推动对外开放战略,用外向型发展模式代替进口替代的内向型发展模式。因此,本文主要使用以下三个指标合成制度变迁变量:

产权指标,即非国有化指标。它是我国制度变迁的一条主线。用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来表示。经济体制指标,即市场化程度。用投资的市场化指数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它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对外开放程度指标。经济运行的外向化水平。用我国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度量。

(二)制度要素的合成

我国制度变迁主要是围绕产权制度展开的,产权制度是我国制度变迁的主要点。其最能反映我国的制度变迁,故对于上面三个指标分别赋以权重:产权0.7,经济体制0.2,对外开放程度指标0.1。以此对以上三个指标合成来综合描述我国制度在各个年份的作用大小。

由于81年以前经济投资指标无法获悉具体数据,我们从1981年开始研究,通过整理各年数据我们得到下表:

表2:制度要素合成表

产权(%

经济体制(%

对外开放程度 (%)

制度因素

1981

10.59876

59.2

15.03201

20.76233

1985

15.67181

63.9

22.92249

26.04252

1990

19.73445

71.7

29.78441

31.13256

1992

21.65059

68.3

33.87229

32.20264

1995

22.26379

76.5

38.65514

34.75017

1997

24.72736

78.3

34.14735

36.38389

1999

51.07602

74.53114

33.33763

53.94331

2000

52.66413

73.3

39.58411

55.57121

2005

66.71565

78.35594

63.81588

69.78066

2007

70.46089

80.83517

64.8024

73.55685

2008

71.63258

81.1943

59.84019

73.31343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1949-1999)

由于篇幅有限,上表仅列出部分年份数据。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高专《管理学基础》课程改革-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基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财务能力探讨_培育途径-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管理学论文
最新管理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