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提要] 土地整理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途径,对于增加土地效益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投入是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文探讨现阶段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土地整理;资金;经济
一、概念及研究背景
土地整理是一项扩大再生产形成新的固定资产和新的生产能力的投资建设活动,其主要功能是把尚未利用或遭破坏或利用不充分的土地资源变为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从而达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中国现代意义的土地整理是在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的背景下开展的,土地整理的首要目标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随着土地整理研究的深入以及国家相关规划的指导,土地整理的目标不断延伸,包括促进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等。
资金投入是落实土地整治项目的基础,也是衡量地区土地整治工作发展水平的一个内在标准。对土地整治项目投资分配进行分析研究,对明确土地整治投资的重点,提高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效益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关于土地整治项目资金研究的相关文献甚少。笔者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经验,探讨土地整理项目中出现的资金构成、筹资来源以及资金分配等方面的问题,从而为土地整理项目中的资金使用提供一些建议。
二、资金问题
(一)投资比例不合理。土地整理施工项目一般分为土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等项目。其主要目的是保证耕地数量和质量,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随着土地整理项目的实施,因土地平整、农田水利建设的受益时间较短,为追求短时间的利益,扩大了部分道路建设的比例。越来越多的土地整理项目将投资偏重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修缮,忽略了土地整理的宗旨。
王文中等(2005)以山东省2001~2004年国家批准实施的主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为例,通过分析项目的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及其他工程等主要分项工程的投资结构,发现土地平整和农田水利是项目工程投资的主体部分(平均占工程施工费的比例介于82.27%~90.38%),且近年来土地平整费用所占比例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农田水利工程投资和道路投资比例逐年增加趋势。土地整理项目各项建设的投资数额及其占总投资比例取决于不同项目所处的自然资源状况。李源生(2006)等以冀西北地区土地整理投资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发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投资额较大,占总投资额比例达到了43.6%,以下依次为土地平整工程投资占25.4%,其他投资占11.3%,基本设备购置投资占8.5%,田间道路投资占7.6%,防护林投资占3.6%。投资结构不合理,易使工程建设质量降低,数学教育教学论文达不到预期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要求。
(二)筹资渠道单一。按资金来源,土地整理项目可分为:国家投资项目、外资项目、中外合资项目、合作项目、自筹资金项目和联合投资项目等多种形式。土地整理项目资金分为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和其他资金自筹资金,其中现行的土地整理项目所需资金主要由国家及地方财政负担,资金来源较为单一。深入分析研究各地农村土地整治融资模式,发现其资金来源及投资主体均存在共性:资金来源主要由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银行及相关金融部门抵押或信用贷款、项目利益相关者投资组成;投资主体主要由国家及地方政府、银行及相关金融部门、项目利益相关者组成。城镇化建设用地不断拓展,耕地资源受到有限性的制约,为落实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土地整理的规模还会变大,因此所需的资金还会更多。巨大的资金需求将会对中国现阶段单一的国家及地方政府投融资体系带来压力。
(三)资金利用效率不高。我国的土地整理项目属于资金占用量大,投资回收期长的项目。国家财政投资基本是无偿性的,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监督机制的不完善,造成资金使用整体效率不高。农村土地整理项目通常涉及到农业、交通、国土、环境、财政等部门,各级政府之间由于缺乏统一管理和调度,导致人、财、物等调度缺乏统筹安排,造成资金的浪费。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