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章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img1预测模型,分析了黑龙江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演变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992-1999年,对黑龙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杂项商品和衣着支出;2000-2008年,对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则依次是衣着、食品和文教娱乐支出;而在未来几年,与消费支出关系最紧密的将依次是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支出,其中,交通和通讯支出有望成为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未来几年的消费热点。
论文关键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一、引言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最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结构进行量化对比分析,从而较科学地测度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与其构成因素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揭示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在此基础上,运用 模型对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及其构成因素进行预测分析,揭示其动态演变过程。该分析对于适时调整和正确引导居民消费方向,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模机理
(一)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序列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其联系是否紧密。曲线越接近,相应序列之间关联度就越大,反之就越小。具体而言,就是通过计算参考序列和比较序列之间的关联系数、关联度,确定影响参考序列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从中找到最为关键的因素。
本文运用灰色综合关联模型进行消费结构的分析。序列 和 的灰色综合关联度 ,其中, 和 分别为 和 0的灰色绝对关联度和灰色相对关联度, ,一般取0.5。它既反映了 和 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又反映了 和 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指标。
(二) 模型的建模机理
该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对原始数据序列进行累加,用指数曲线对累加生成的数据序列进行拟合并建立模型,然后根据时间进行外推,从而进行预测。
1.数据的检验
若参考序列 的所有级比都落在可容覆盖 内,则该数列可以作为 模型的数据进行灰色预测。
2.建立模型
对参考数列 0作1-AGO: ,其紧邻均值序列为
建立 的灰微分方程:
相应的白化微分方程为:
白化微分方程的解为:
3.检验预测值
分别检验预测值的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如果相对误差小于0.2,则认为达到一般要求;如果相对误差小于0.1,则认为达到较高要求。
4.结合实际问题的需要,给出相应的预测预报。
三、黑龙江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及阶段性划分
分析对象为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及其八个构成因素——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原始数据来自于历年《黑龙江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由于年鉴中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构成项目在1992年发生了变化,所以,分析时间段确定为1992年至2008年。由于在此10多年时间内黑龙江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结构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就需要根据不同时期的特征,对这一时期进行进一步的划分。从《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中可以发现,在2000年前后,黑龙江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见表-1),所以以2000年为界,把分析数据分为1992-1999年和2000-2008年两个阶段。
表-11992-2008年黑龙江城镇家庭恩格尔系数(%)
年份
|
1992
|
1993
|
1994
|
1995
|
1996
|
1997
|
1998
|
恩格尔系数
|
49.9
|
49.2
|
50.8
|
48.2
|
46.2
|
45.9
|
43.5
|
年份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恩格尔系数
|
40.5
|
38.4
|
37.2
|
35.5
|
35.6
|
35.4
|
33.5
|
数据来源:黑龙江统计年鉴2009
(二)灰色关联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分别选取各个阶段的“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为参考序列,以各阶段相应年份的八大类商品或服务支出为比较序列,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的建模机理,分别测算了两个阶段各类支出对生活消费总支出的灰色关联度,见表-2。
表-21992-2008年黑龙江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与其构成因素之间的关联度
表-2横向数值的变化显示了不同时期消费结构的变化,纵向数值的变化显示了同一时期消费结构状况。从中可以看出,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这两个阶段变化较大。
第一阶段:1992-1999年。这一阶段各个构成因素和消费支出的灰色综合关联度排序为: > > > > > > > 。对黑龙江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影响最大的依次是食品、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和衣着,居住支出排在第四位。消费结构表现出从温饱小康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的演变特征,这一时期恩格尔系数(40%-50%,1994年为50.8%例外)的变化也体现了这一特征。杂项商品支出排在第二位,反映了人们对个人消费的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黑龙江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自身形象的美化。在这一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在温饱问题已经解决的基础上,黑龙江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主要集中于改善家庭和生活条件。同时,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在这一时期已从探索和试点阶段进入全面推进和综合配套改革的新阶段,1998年,全国城镇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在此背景下,黑龙江城镇居民居住支出呈稳步上升趋势。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