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研究

时间:2016-02-23  作者:郑斐斐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但是由于制度因素,导致了我国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占收入中的比例小,增长慢。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将会快速增长,城乡收入差距的矛盾会由于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扩大进一步激化。因此,研究我国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挖掘原因,提出建议,是本文的中心内容。
论文关键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政策措施

一、 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现状

1、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绝对值和相对值都很小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股票价格和住房价格不断上升,使得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广大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构成中所占比例仍然较少。从表1可以看出 ,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构成部分。2005年人均年纯收入中,两项之和为3019.0元,所占比重达92.8%。相比之下,转移性收入和家庭财产性收入数量甚微,两者之和仅占年人均纯收入的7.2%。财产性收入更微不足道,自1999年至2005年从未突破三位数,即使在2005年也只有88.45元,仅占年人均纯收入的2.7%,无法成为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只能是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补充。而平均数又不能代表大多数,并且事实上大多数也未能达到平均数。因为目前在我国农村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的差距也在明显拉大。一些地方大部分农村居民贫穷,使得财产性收入可能集中到极少数人手中。目前的大多数农村居民还没有财产性收入。

表1 1999—2005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构成表(单位:元)

年份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人均年纯收入

2210.34

2253.42

2366.4

2475.63

2622.24

2936.4

3254.93

工资性收入

630.26

702.3

771.9

840.22

918.38

998.46

1174.53

经营性收入

1448.36

1427.27

1459.63

1486.54

1541.28

1754.79

1844.53

财产性收入

31.54

45.05

46.97

50.68

65.75

76.61

88.45

转移性收入

100.17

78.81

87.9

98.19

96.83

115.54

147.42

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比较

财产性收入做为一种衍生财富,可能会产生一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的马太效应,从而加剧社会的贫富差距。以2006年为例,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为1375元,比上年增加199元,增长17%,增长率比上年下降了0.6个百分点,但工资性收入仍是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家庭生产经营收入人均1931元,比上年增长86.5元,增长约4.7%,增速比上年回落1个百分点,但仍占人均纯收入的53.8%,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180.8元,比上年增加33.4元,增长22.7%,比上年回落4.9个百分点。

2006年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为100.5元,比上年增加12元,增长13.6%,财产性收入比重为2.8%,稳步上升。财产性收入中增加的主要是租金收入和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收入。相对于城镇居民,2006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其中财产性收入为244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26.5%;财产性收入比重为2.1%。

农村居民

(图1城镇和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比较)

总之,城乡间财产分布差距非常显著。(如图1)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和城镇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日益扩大,财产性收入分布不均,结构性矛盾突出。结构性问题主要是少数高收入者获得了绝大多数的财产性收入,相当多的农村居民还没有获得财产性收入。城镇居民拥有比农村居民高得多的房产价值、金融资产和耐用消费品价值,其相对差距分别是5.3倍、7.5倍、4.2倍。存量财产的巨大差异,必然会在二次收入分配领域对缩小收入差距造成极大障碍。

3.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单一。这是与城镇居民比较来说,农村居民主要以银行储蓄的方式来获得财产性收入。而目前在城市,证券投资,各种理财项目等财产性收入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相对于偏远地区的广大农村居民来说,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几乎只有银行利息,甚至相当一部分农村居民根本就没有财产。200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7.4﹪,增收的部分主要来源于工资性收入和生产经营收入,这两者对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量的贡献率为60.2%,财产性收入的贡献则微乎其微。这说明农村居民的财产基础十分薄弱。在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普遍薄弱的情况下,不同的地区也有差别。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不少农村居民以出租房子,获取房租为主要的财产性收入,其次是利息。以上海为例, 2007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家庭人均财产性收入586元,其中,房屋租金收入367元,占62.6%;利息收入42元,占7.1%。这主要是因为在上海等大城市的郊区,城市居民选择在农村居住,向当地农村居民买房或租房;也有乡镇政府发挥当地有利资源,招商引入具规模的二、三产业入住,吸引大量企业员工到来,从而拉动当地的房屋租赁获取房租。而在贫困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就没有这种区位优势,基本不能获得房屋租金,因此,财产性收入以存款利息为主。

4.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不稳定

农村财产性收入虽有持续增长,但增长率波动性大;对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低且不太稳定。几年以来,随着各项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农村经济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同时由于加大了对外出务工农村居民培训力度,农村居民就业方式和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务工收入增长较快,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增长趋势。农村居民人均总收入连续增长, 2005年增长率达到14.65%。与此同时,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也持续增长,除2001年以外,近几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的年增长率都高于人均总收入的增长率。但由图1可知,其增长率波动较大,波动范围在4.26%至42.83%之间,稳定性较弱。另外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由于其基数较低及种种历史和现实原因,当前对总收入增长的贡献与农村居民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比较而言,贡献率很低,平均贡献率仅为3.54%。且较容易起落,变化不定,对总收入的贡献率时涨时落。例如,从1999年至2005年,波动范围在1.19%到11.26%之间(见表2)。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台湾经济快速发展下建筑发展的回顾
下一篇论文:FDI对江苏省纺织品出口的影响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