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一直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也是加强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虽然两岸三通受到政治因素影响,发展道路非常艰难而曲折,但在大陆政府和两岸人民的积极推动下,两岸通邮、通讯、通商都有了显著的发展,惟有在通航方面进程缓慢。本文旨在建立贸易引力模型,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为直航对两岸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作定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治因素已经对两岸贸易产生了严重的扭曲,而实现双向直航将对两岸贸易流量产生极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两岸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积极推动双向直航的实现。
论文关键词:海峡两岸,直航,引力模型
实现两岸直接双向三通一直是中国大陆政府积极推动的政策,也是两岸学者热烈讨论的议题。在三通中,直航是最重要的环节,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2003年发表的两岸三通政策说明书表示,大陆方面希望尽快实现两岸全面三通,以开创两岸经济合作新局面,造福于两岸同胞。新当选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也表示,要在一年内完成同大陆的三通协议谈判,争取两年内完成两岸直航。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通过建立贸易引力模型,为直航对两岸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做定量分析和预测。
一、本文的研究方法
1、贸易引力模型综述
贸易引力模型(TradeGravityModel)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该定律认为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最早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J.Tinbergen,1962)和德国经济学家波伊赫能(P.Poyhonen,1963),并据此对世界贸易流向和贸易流量规模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两个国家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它们各自的经济规模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成反比,其基本表达形式为:
其中X为某一时期i国向j国的出口额;Y为出口国的GDP;Y是进口国的GDP;D为两国之间的距离,一般指两国经济中心或主要港口之间的距离。为了便于回归,将原模型转化为对数线性形式,得到:lnX=a+alnY+alnY+alnD+ε,ε为随机误差项。
引力模型广泛地应用于测算一国潜在的贸易能力和双边贸易流量(Blavy,2001;Jakab,2001;Christie,2002;Rahman,2003;Amita、Batra,2004)、估算贸易壁垒的边界成本(Balistreri,2003),分析贸易效应(Viner,1950;Lucian,2001)及估算一国加入某一贸易集团或货币联盟的收益(Rose和Wincoop,2001)。引力模型除了分析贸易总量外,一些学者(Bergstrand,1989;Inmaculada,2003;张杰,1996;盛斌,2004)也用它来分析行业贸易量流动。历史分析表明引力模型对经验数据的拟合度相当高,能够较好地解释现实问题。
2、解释变量的选择
在引力模型的研究中,学者们为了更好地解释被解释变量,将其他变量如人口(Linnemann,1966)、人均收入(Leamer,1974)、汇率(Bergstand,1985)、是否同属一个经济组织(Bersgstrand,1989)、是否是时间序列动态模型(张杰,1996)、是否拥有共同语言或文化(Wei,1996)、是否拥有共同边界(盛斌,2004)等被引入模型作为解释变量。此外,人均GDP差额、优惠贸易协定、贸易限制措施、殖民关系及文化联系等指标也逐渐被引入引力模型。本文的引力模型中主要考虑加入的解释变量见下表:
表2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及理论说明
解释变量
|
含义
|
预期符号
|
说明
|
Y
|
出口国i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
|
+
|
反映了出口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总量越大,潜在的出口能力越大,进而贸易流量也越大
|
Y
|
进口国j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百万美元)
|
+
|
反映了进口国或地区的经济规模总量,总量越大,潜在的进口能力越大,进而贸易流量也越大
|
P
|
出口国的当年年末人口数(万人)
|
+
|
反映了出口国的潜在市场容量,由于中国是一个超级人口大国,预计中国人口变量将对模型产生一定的扭曲,待检验
|
P
|
进口国的当年年末人口数(万人)
|
+
|
反映了进口国的潜在市场容量,由于本文所选的样本国都不是典型的人口大国,估计进口国人口对双边贸易量预计有促进作用,待检验
|
Y /P
|
出口国i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
|
反映了出口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认为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
|
Y /P
|
进口国j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
+
|
反映了进口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认为对贸易量有促进作用
|
│Y /P - Y /P │
|
进口国与出口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之差的绝对值
|
不一定
|
反映了林德效应,一般认为当这个变量对贸易流量存在正相关时,两国贸易结构主要是产业间贸易;而当这个变量对贸易流量存在负相关时,两国贸易结构主要是产业内贸易
|
D
|
两国首都之间的绝对距离
|
-
|
反映了运输成本的高低,成为阻碍贸易的重要因素
|
I
|
进口国对出口国的投资额
|
+
|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出口贸易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进口国对当地进行投资所引起的
|
WTO
|
虚拟变量,代表两国是否同属于国际贸易组织,是赋值1,否则赋值0
|
+
|
中国大陆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台湾地区于2002年1月正式加入WTO,关税的降低和贸易壁垒的撤销有利于出口贸易,在此变量中对2002至2005年的数值赋值1,1996至2001年赋值0
|
APEC
|
虚拟变量,代表两国是否同属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是赋值1,否则赋值0
|
+
|
当两国同属某一经济合作成员国时,由于一些优惠协定会产生贸易创造效应,从而提高了两国间的贸易额,本文考虑目前对中国贸易产生实质性影响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
|
ASEAN
|
虚拟变量,代表是否属于东盟成员国,属于赋值1,否则赋值0
|
+
|
考虑样本国是否属于与中国联系紧密的东南亚国家联盟成员,对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赋值1
|
3、样本、数据与方法
在样本的选择上,本文选取了中国大陆、台湾地区、美国、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西班牙、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十五个国家和地区1996至200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对于中国大陆考察主体来说,本文的实际样本容量为150个观测值,对于台湾地区考察主体来说,本文的实际样本容量为120个观测值(西班牙、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数据未加入模型)。各样本国家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双边贸易流量数据、各样本国家对中国大陆的投资额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6年)、厦门大学两岸经贸数据库;各样本国的GDP、人口和人均GDP数值来自国际货币组织IMF官方网站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EO(WorldEconomicOutlookDatabase);距离数据来自“距离计算器”(DistanceCalculator),采用贸易国首都之间的球面绝对距离进行计算,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之间的距离采用上海到香港和香港到台北的距离总和;人均收入水平之差根据贸易双方的人均GDP计算得到。
本文分别建立出口国为中国大陆,进口国为其余十五个样本国或地区的贸易引力模型,以及出口国为台湾地区,进口国为其余十二个样本国的贸易引力模型。其目的在于分别建立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出口贸易额估计模型,确定距离对出口贸易额的影响效果,并通过模型两岸直航将对两岸双边贸易额产生多大的影响。
在方法上,本文利用E-views3.1软件,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基于面板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对数变换的方法减少引力方程的异方差问题。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是变量之间可能产生的共线性、多重共线性等问题,这些可能会导致模型回归结果出现某些偏差。
二、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1、基本模型的构建与检验
首先确定总量层次上最基本的引力模型,包括进出口国GDP、进出口国人口、进出口国人均GDP、两国间距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