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财政政策研究----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视角分析-论文网

时间:2014-01-01  作者:朱延松
从图3更能直观地看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差距的缩小之势。

表1: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GDP增长率比较(%)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1999

7.88

7.60

7.93

9.78

2000

8.69

8.62

8.77

10.32

2001

9.40

8.78

9.21

10.04

2002

10.29

9.78

9.99

11.03

2003

11.65

11.22

10.63

12.83

2004

12.64

13.12

12.23

13.90

2005

12.68

12.48

12.00

12.91

2006

12.93

12.78

13.63

13.82

2007

14.04

14.15

14.20

14.42

平均增长率

11.13

10.95

10.95

12.12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注:东北三省单列,东部地区不包括辽宁;中部地区不包括吉林和黑龙江。

同时,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各项支持性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活力逐步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资呈现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局面。从表2看,1999-2007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1.33%,中部地区为21.78%,东北三省为22.89%,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3.66、4.11、5.22个百分点。从图4、图5看,2007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20.96%,比1999年提高2.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0.58%,提高3.44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10.33%,提高2.14个百分点。

表2: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

 

西部地区

中部地区

东北地区

东部地区

1999

7.42%

2.54%

4.94%

5.87%

2000

12.72%

12.73%

14.03%

7.86%

2001

17.15%

14.23%

14.15%

11.26%

2002

18.95%

16.61%

12.94%

16.06%

2003

27.34%

27.22%

20.82%

33.16%

2004

26.84%

32.09%

32.48%

24.51%

2005

28.29%

28.86%

37.63%

21.89%

2006

24.66%

29.43%

37.00%

19.75%

2007

28.43%

32.78%

32.32%

18.74%

平均

21.33%

21.78%

22.89%

17.67%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绘制。

显然,自我国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开始呈现出较快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近几年差距又在进一步扩大(见图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在1978年为1:2.5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有所缩小,随后又逐步扩大,到1994年为1:2.86,之后又有所缩小,而从本世纪开始差距进一步扩大,从2000年的1:2.79扩大到2007年的1:3.33。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道路、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道路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由农民税外负担,呈明显的制度外供给特征;二是由于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如义务教育、农村道路、电网建设、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总体不足;三是在农村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等农村公共产品过剩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源所在。

但自农村税费改革和“三农”问题的提出和逐步解决以来,我国政府取消了农业税费,明确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从2004年至今,我国连续出台了六个针对“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落实和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先后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大力加强了农村水、电、路、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路走高,2004年预算投入2626亿,2005年2975亿,2006年3397亿,2007年3917亿,2008年5625亿,短短5年,投入已经翻番,并且每年的实际投入往往高于预算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所有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稳步推进。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适当降低“两个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增加地方政府财力

1、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虽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我国税收收入的“超常”增长,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快速提升过程。但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来看,目前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而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的不一致性,存在各种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我国这一比重又存在严重的低估现象。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又制约了居民的收入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增长。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靠投资推动,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永久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且呈下降趋势。当前我国“保增长”更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因此需要适当降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同时通过财政补贴和减免税等措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效刺激消费需求。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辽宁农村居民收入与消费关系实证研究_协整检验-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郑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体制机制创新研究-论文网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