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图3更能直观地看出我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率差距的缩小之势。
表1: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GDP增长率比较(%)
|
西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东北地区
|
东部地区
|
1999年
|
7.88
|
7.60
|
7.93
|
9.78
|
2000年
|
8.69
|
8.62
|
8.77
|
10.32
|
2001年
|
9.40
|
8.78
|
9.21
|
10.04
|
2002年
|
10.29
|
9.78
|
9.99
|
11.03
|
2003年
|
11.65
|
11.22
|
10.63
|
12.83
|
2004年
|
12.64
|
13.12
|
12.23
|
13.90
|
2005年
|
12.68
|
12.48
|
12.00
|
12.91
|
2006年
|
12.93
|
12.78
|
13.63
|
13.82
|
2007年
|
14.04
|
14.15
|
14.20
|
14.42
|
平均增长率
|
11.13
|
10.95
|
10.95
|
12.12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注:东北三省单列,东部地区不包括辽宁;中部地区不包括吉林和黑龙江。

同时,从固定资产投资情况看,近年来,随着各项支持性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内陆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发展活力逐步显现,中部、西部和东北三省投资呈现出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局面。从表2看,1999-2007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为21.33%,中部地区为21.78%,东北三省为22.89%,分别比东部地区增速高3.66、4.11、5.22个百分点。从图4、图5看,2007年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为20.96%,比1999年提高2.2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占20.58%,提高3.44个百分点;东北三省占10.33%,提高2.14个百分点。
表2:我国东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比较
|
西部地区
|
中部地区
|
东北地区
|
东部地区
|
1999年
|
7.42%
|
2.54%
|
4.94%
|
5.87%
|
2000年
|
12.72%
|
12.73%
|
14.03%
|
7.86%
|
2001年
|
17.15%
|
14.23%
|
14.15%
|
11.26%
|
2002年
|
18.95%
|
16.61%
|
12.94%
|
16.06%
|
2003年
|
27.34%
|
27.22%
|
20.82%
|
33.16%
|
2004年
|
26.84%
|
32.09%
|
32.48%
|
24.51%
|
2005年
|
28.29%
|
28.86%
|
37.63%
|
21.89%
|
2006年
|
24.66%
|
29.43%
|
37.00%
|
19.75%
|
2007年
|
28.43%
|
32.78%
|
32.32%
|
18.74%
|
平均
|
21.33%
|
21.78%
|
22.89%
|
17.67%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绘制。
显然,自我国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各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加强薄弱环节,开始呈现出较快增长、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
(四)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之势,近几年差距又在进一步扩大(见图6)。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在1978年为1:2.57,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有所缩小,随后又逐步扩大,到1994年为1:2.86,之后又有所缩小,而从本世纪开始差距进一步扩大,从2000年的1:2.79扩大到2007年的1:3.33。

资料来源:根据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绘制。
同时,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道路、水利设施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存在三大问题:一是教育、计划生育、优抚、民兵训练、道路建设等公共产品的成本补偿由农民税外负担,呈明显的制度外供给特征;二是由于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上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如义务教育、农村道路、电网建设、社会保障等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总体不足;三是在农村公共产品总体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又存在基层政府行政管理等农村公共产品过剩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减少了农民的收入,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根源所在。
但自农村税费改革和“三农”问题的提出和逐步解决以来,我国政府取消了农业税费,明确承担起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责任,并不断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从2004年至今,我国连续出台了六个针对“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为落实和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我国先后取消了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建立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大力加强了农村水、电、路、燃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国家支持“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一路走高,2004年预算投入2626亿,2005年2975亿,2006年3397亿,2007年3917亿,2008年5625亿,短短5年,投入已经翻番,并且每年的实际投入往往高于预算投入,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共595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9%。所有这些政策措施,为我国建立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也为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奠定了扎实基础。目前,我国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在逐步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正在稳步推进。
三、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我国经济结构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适当降低“两个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增加地方政府财力
1、适当降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虽然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伴随着我国税收收入的“超常”增长,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快速提升过程。但无论是从纵向还是横向比较来看,目前我国财政收入(预算内)占GDP的比重仍然偏低。而由于我国财政收入和政府收入的不一致性,存在各种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我国这一比重又存在严重的低估现象。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收入分配向政府倾斜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又制约了居民的收入增长以及由此带来的消费增长。我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靠投资推动,消费这一经济增长的“永久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且呈下降趋势。当前我国“保增长”更需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因此需要适当降低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提高居民收入比重,同时通过财政补贴和减免税等措施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有效刺激消费需求。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