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文学艺术论文

今天,何谓建筑设计?_资源配置

时间:2012-09-13  作者:潘天波,胡玉康

论文导读::式样主义被广泛波及建筑设计领域。建筑设计:资源配置的求解活动。如意义创生、符号建构等。如资源配置、文化与美学表情的传达等。
论文关键词:建筑设计,资源配置,意义创生,美学表情
 

自20世纪以来,人们对建筑文化与美学的整体态度一直是在两驾并驱的立场马车上前行:一种是功能主义立场;另一种是式样主义立场。功能主义主要发生在欧洲,以德国为代表,所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形式为功能服务”。提出该理念的是美国建筑师萨利文,具体提出该理论的是意大利建筑师阿尔贝托?萨托里斯(见他的《功能主义建筑的因素》)。功能主义有三大先驱人物:洛斯(提出“装饰就是一种罪恶”);萨利文(美国芝加哥建筑学派的首领);赖特(有机建筑理论的提出者),他们为现代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式样主义主要发生在美国,“形式大于功能”是其核心原则。由于美国战后经济迅速崛起,加之在1929年发生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企业困难重重,于是提出“美是销售成功的钥匙”的口号。另外20世纪30年代,德国包豪斯的关闭,大批设计师的加入,美国式样主义猛然兴起。其代表人物雷蒙?罗维,他提出“丑货滞销”的商业美学思维,他为冰点冰箱设计流线型形象,从冰点到卖场的沸点,成就现代商业设计的神话资源配置,随后,式样主义被广泛波及建筑设计领域。

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结构主义美学(列维·施特劳斯)、符号学美学(巴尔特)、后结构主义美学(德里达)、阐释学美学(枷达默尔)等的横空降生,国际主义建筑设计运动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思潮如火如荼。国际主义设计是战后现代主义的发展,它只在形式上维持现代主义建筑的某些特征,主张“少则多”(米斯),是资本主义企业的符号和象征。后现代主义建筑打破国际主义的垄断,开创了新装饰主义,建筑设计走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尤其是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结构主义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如“原生建筑”设计与“绿色建筑”设计等后现代生态建筑理念的提出,使建筑空间的文化开拓与审美设计已经成为今天城市建筑设计的价值追求,也是当代城市建筑的重要内容和衡量城市建筑环境的重要指标。穿过城市的一条街道,几乎是在穿越我们的历史与文化。城市每一个建筑空间都联结着文化的血脉,每一款建筑数学造型就是一个审美化量值的语言符号。建筑环境的逻辑秩序充塞艺术与文化的自然规律与审美法则,新建筑空间的美学皮肤与哲学灵魂显现出一种特有的审美意义与文化表情。这种特有的审美意义与文化表情的建筑空间设计,它的原始功能与传统价值在当下已经发生了难以置信的位移,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建筑设计是一种文化享受与美学情感的多元化创意,建筑空间的情感寄予了城市建筑空间中行为人的一种生存理想与生活态度,文化享受与美学情感是建筑空间的美学尺度与文化地位的表现与传达。与其说当下建筑空间的新开拓是当下人与新时代的一种心理适应与文化承载,不如说是当下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新形式。建筑空间植入了设计力或社会生产力,设计力与生产力划上了约等号,建筑设计在文化与美学之间寻找到了某种美学产业意义的数学等值。

在当下审美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建筑设计越来越是美学感觉的组合与排列,美感元素与序列在几何规则与数学逻辑的支配下,构成了建筑的丰富的表情论文服务。但建筑的表情诉诸于美的形象迎合了城市人的美感需求,也破坏了美的本质与社会的环境伦理。因为,美的本质在城市建筑多样的抑或混乱的表情下开始动摇与裂变,建筑美无视环境伦理,使得建筑与自然关系失衡。面对建筑伦理的缺失、建筑审美化的泛滥与建筑经济(或商业建筑)的腐化,传统文化如何在建筑设计活动中创新发展?美学在建筑设计中使命又是什么?尤其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今天,建筑是什么?”本文将独辟蹊径,从资源配置、意义创生、符号建构与表情传达等美学视野中探求建筑设计的新概念,以期为当代建筑设计在文化与美学意义上领航。

一、建筑设计:资源配置的求解活动

文化资源已经成为今天建筑设计的最有力资源,建筑文化资源有文化的形式资源与精神资源。以中国为例资源配置,建筑的文化资源体现在传统的文化形式与精神层面上,传统的色彩、材料、图案、纹样、文字等各种符号都是文化形式资源,传统的“中和之美”、“和而不同”、“顺物自然”、“大巧若拙”等设计理念都为文化精神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在中国古典建筑风格中都有所体现,苏州园林、故宫、布达拉宫、长城等建筑中的中国建筑“元素”所传达的文脉信息丰富多彩。

然而,文化资源一旦被今天的市场运作后,就成了市场产业资源。从资源配置学角度来看,建筑设计是资源的分配与优化活动。分配与优化意味建筑设计是一个有选择的科学创新活动,而且是从无到有的有目的的创新活动;也意味着建筑设计是高风险、高投入下的决策投机活动。“有选择的科学创新活动”是一种实用观,目的是最合理的满足社会的需求;“高风险、高投入下的决策投资活动”是一种市场观,目的是最大化的获取经济利润。很明显,实用观与市场观在一定意义上存在某种悖论。因为当下的建筑设计的创新活动,更多的是建筑的文化创意与审美设计,其实这是一种建筑设计的文化行为。文化在建筑设计中成了文化资源。建筑设计成了文化的肌肤,文化的包装与决策成了设计师的首要任务。对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创意的成功与否,关涉到建筑资本的运营。但从本质上说,建筑设计的文化行为目的是获得一种社会文化效应,它与建筑“投资活动”不同。建筑作为投资行为目的是获取一种市场经济效应。这样看来,建筑设计作为资源配置活动存在一个明显的悖论:文化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冲突。或者说如何配置文化资源与市场资源是摆在设计师面前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文化资源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社会效应”;另一方面,市场资源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经济效应”。

如此,建筑设计的市场化与文化的悖论,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建筑设计观。如建筑商业主义,是典型的市场化建筑设计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商业气息。二战后的美国建筑设计是其典型,“设计追随市场”是他们的建筑理念,不过,建筑的商业主义并非是错误的,美国的建筑商业化就带来了设计职业化与“有计划废止制度”的诞生。后现代设计对建筑商业化的反思也收获诸多业绩,如生态设计、人性设计等观念的提出与实施。建筑审美主义,也是市场化建筑设计的产物之一。新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其本质就是形式的审美主义。因为形式的视觉美是无法抗拒的,建筑形式的视觉美与自然生命美的和谐也是人居环境无法抗拒的美。后现代建筑设计明显具有审美的隐喻性、荒诞性与戏谑性。形式美是他们的追求,但形式的孤立性与边缘化也是他们的宿命。所以,建筑历史折中主义诞生。他们的科学之处是利用传统文化与艺术创造现代设计资源配置,也就是说建筑艺术设计与纯艺术联姻,建筑文化创意与传统配对。例如,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法、英、美等国开展的装饰艺术运动,就是在“新艺术运动”与“现代设计”之间寻找到一种折中的艺术设计。

建筑设计在文化资源与市场资源的冲突下,必然会产生建筑资源配置的求解危机,即从美学资源到环境资源的“悖论”。

美学资源与环境资源在文化性上有交叉的共性,因为文化环境资源也是美学资源内应有的资源,所以,在文化性上,它们获得了资源共享的平衡性。人们在“返璞归真”、“顺物自然”的传统设计理念的指引下,用美学资源对建筑环境资源进行开发与创意。但美学资源与环境资源在建筑设计“求解”过程中的失衡性常常会出现,尤其在城市公共建筑设计领域,如城市中的应景之作、形象工程、豆腐渣建筑、复制建筑等“异化”性建筑。“异化”建筑在审美设计上与民众脱离,最终陷入虚无装饰主义,对环境资源的掠夺与剥削也是明显的。这种建筑危机现象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筑设计中的“应景之作”是当下消费文化的产物,消费文化时代的一般消费逻辑是“时髦的”就是“美的”,其特点是“快餐化”或“易拉罐式”。从本质上说,建筑设计中的“应景之作”是社会“代际”问题,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的转换出现了裂痕论文服务。在当下文化领域,虚拟文化特征就是对传统的颠覆、嘲讽与戏谑,而建筑设计中的“应景之作”也就是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表现。建筑设计中的“形象工程”是建筑设计的政治化倾向的产物,政治是建筑设计表情的哲学目的,但“形象工程”的建筑设计思维实际上是政治的“标签”运作,在美学形式中游走。另外,建筑设计中的“豆腐渣建筑”是建筑设计的经济化倾向的产物;建筑设计中的“复制建筑”是建筑设计的文化与美学失落的产物。

以上建筑设计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建筑美学公共理论形态的迷茫。建筑设计的“求解”活动意味着建筑设计是围绕资源问题的创造性活动,也意味着要寻找建筑设计在公共理论形态上沟通文化应用与审美设计的距离。“围绕资源问题”其实是设计的“目标问题”,建筑设计的过程,就是围绕目标问题的求解活动。那么,建筑设计就意味着先有建筑规划,后有解决建筑问题的过程,最后有建筑方案实施完成。所以,建筑设计的求解并非是“涂脂抹粉”的行为。

建筑设计既是资源的分配与优化活动;建筑设计又是围绕资源问题(如文化资源、美学资源、材料资源、环境资源等)的创造活动。总之,建筑设计就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悖论式”审美求解活动,解决“悖论”问题是设计的核心。

二、建筑设计:意义创建与隐喻生成

设计的行为是为了生活的目的性行为资源配置,也是艺术性行为。任何有意义的设计行为,它必然是目的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设计意义的产生是目的的达成,而意义就是艺术中最隐蔽的形态。任何艺术,或艺术家都要为此而努力。艺术作品的表述,就是意义的创建与隐喻的生成活动。建筑设计也不例外,它也是“意义”的表述行为。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情节论视域中的《呼啸山庄》_中国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从Lakoff的框架理论角度阐释习语-基于概念隐喻理论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文学艺术论文
最新文学艺术论文
读者推荐的文学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