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税收收入合计
|
中央税收收入
|
地方税收收入
|
收入(亿元)
|
比重
|
收入(亿元)
|
比重
|
1995年
|
6038.04
|
3556.1
|
58.90%
|
2481.9
|
41.10%
|
1996年
|
6909.82
|
3863.6
|
55.91%
|
3046.2
|
44.08%
|
1997年
|
8234.04
|
4770.4
|
57.94%
|
3463.6
|
42.06%
|
1998年
|
9262.8
|
5552.4
|
59.94%
|
3710.4
|
40.06%
|
1999年
|
10682.58
|
5793.6
|
54.23%
|
4889.0
|
45.77%
|
2000年
|
12581.51
|
6952.8
|
55.26%
|
5628.7
|
44.74%
|
2001年
|
15301.38
|
8395.8
|
54.87%
|
6905.6
|
45.13%
|
2002年
|
17636.5
|
10230.3
|
58.01%
|
7406.2
|
41.99%
|
2003年
|
20017.31
|
11604.04
|
57.97%
|
8413.27
|
42.03%
|
2004年
|
24165.68
|
14166.09
|
58.62%
|
9999.59
|
41.38%
|
2005年
|
28778.54
|
16051.81
|
55.78%
|
12726.73
|
44.22%
|
2006年
|
34809.72
|
19576.14
|
56.24%
|
15233.58
|
43.76%
|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整理计算得来。
(二)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瓶颈”制约不断缓解
农业、能源、交通、通信、基础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产业曾经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不断加大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使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大大加强,基本实现了从制约到有力支持经济发展的显著转变。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起始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有效刺激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使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迅猛发展。但到了九十年代,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又出现大幅度滑坡。针对“三农”问题,我国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逐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使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社会经济又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粮食生产已连续五年丰收。
2007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达到90%。我国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实现快速扩张。铁路营业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7.8万公里,增长50.9%。公路里程由89万公里增至358万公里,增长3倍,其中高速公路从无到有,2007年末达到5.4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里程由14.9万公里扩大到234.3万公里,其中国际航线由5.5万公里增至104.7万公里,增长17.9倍。管道输油(气)里程由0.83万公里增加到2007年的5.45万公里,增长5.6倍。沿海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由1985年的3.1亿吨增至38.8亿吨,增长11.5倍,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发展不断催生对通信基础网络的需求,邮电通信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基础产业之一。到2007年末,已初步建成覆盖全国、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国家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固定电话用户由1978年的193万户增加到2007年的36564万户,增长189倍。移动电话用户从无到有,由1990年的1.8万户膨胀到2007年末的54731万户。通讯设施明显改善。全国局用交换机容量由1978年的0.04亿门升至2007年的5.1亿门,增长125倍。移动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8.5亿户。长途光缆线路长度达到79.2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8539万个。全国邮电业务总量从34.1亿元增加到19805亿元,增长580倍。已通邮的行政村比重达到98.4%。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到2.1亿人,居世界第二位,宽带上网人数1.63亿人。网络规模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石化、化工、钢铁、有色、建材、黄金、稀土等基础原材料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产量大幅增加,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2003年到2007年5年间基础原材料工业年均增速达44.9%。2007年我国基础原材料工业中,钢(56561万吨)、煤(25.26亿吨)、水泥(13.6亿吨)、化肥(5825万吨)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原油产量(18632万吨)居世界第五位。
(三)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在逐步扩大,但已出现协调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同志关于“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思想,东部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了率先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进一步不平衡,出现了东中西部的梯状区域经济结构(见图1、图2)。


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相关数据计算绘制。
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2个省、区、市。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自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GDP和人均GDP差距均呈不断扩大趋势。但我国在促进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为协调地区经济发展,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重大发展战略,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后劲勃发,呈现出崭新的强劲发展势头。中西部及东北三省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接近或快于东部地区。从表1看,在生产总值方面,到2007年,西部地区GDP平均增长11.13%,中部地区增长10.95%,东北三省增长10.95%。虽然发展速度仍然慢于东部地区,但增速之差逐步缩小。西部与东部GDP增速差距由1999年的1.9个百分点缩小到2007年的0.99个百分点,中部地区由2.18个百分点缩小到1.1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由由1.85个百分点缩小到1.17个百分点。 2/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