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经济学论文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理论基础及政策建议_政策创新

时间:2012-03-16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我国中部地区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在东部发展提速、西部大开发加快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理论基础是中部崛起战略中基本问题,本文通过分析相关理论,论证政策创新的必要性,并对相关政策进行选择。
论文关键词:中部崛起,基础理论,政策创新

 

我国中部地区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6省,其区位优势明显,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其土地面积10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65亿人,在中国地域分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近年来,在东部发展提速、西部加速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情况下,中部发展问题日益凸现。面对东部的繁荣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论发展水平,中部比不是东部;论发展速度,中部比不是西部。中部塌陷现象的具体表现是:一,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二,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中部塌陷导致整个全国经济被撕裂成三块,东中西的自然经济梯度被人为中断,进一步强化了东部地区的极化效应,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实行中部崛起战略来保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其中,理论基础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支撑点,政策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一、中部崛起的理论基础

1.“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理论

经济学中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这个原理在邓小平同志 “两个大局”的思想中得到充分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政策创新,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体现出了效率优先的原理。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这体现出了兼顾公平的原理。正是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理,我国改革开放后首先实施了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经过实施近20年的率先开放开发,东部地区已经率先发展起来了,第一个“大局”的实施卓有成效。从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全局看,是应当把战略重心转人到重点实施第二个“大局”的时候了,就是要兼顾公平,即由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转向东部地区帮助和促进中西部地区更快发展。自90年代末以来,国家先后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也就应运而生。

2.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是在区域生命周期理论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形成的。梯度理论的主要观点有两个:客观上存在经济与技术发展的区域梯度差异;客观上存在产业与技术由高梯度向低梯度扩散与转移的趋势。我国存在中东西三大经济地带,从总体上形成了由高到低的三个经济梯度,东部地区由于有的资本、技术、产业、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发展较快,中部地区有较强的产业基础和区域创新能力,科研实力突出,应当有较高的经济技术梯度。但是,目前我国的区域经济格局出现了较强的反梯度现象,由于国家实行了振兴东北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出现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跳过中部而聚集西部,中部地区没有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出现经济发展的塌陷,这种现象如果持续下去,就会出现东中西部要素间和产业结构间的联系就会断裂,既不利于中部经济发展,也不利于全国经济发展[1]。可见,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符合我国区域经济梯度协调的需要龙源期刊。

3.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概念最初是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来的,他认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推进性单元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增长极是围绕推进性的主导工业部门而组织的有活力的高度联合的一组产业,它不仅能迅速增长,而且能通过乘数效用推动其他部门的增长。因此,一个区域的增长极会对整个区域经济产生很大影响。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从带动全国经济增长角度看,需要有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区域增长极。目前,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圈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的三大增长极。为了加快全国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客观上需要把中部建设成为新的增长极,中部地区有多方面的区域资源和独特优势,具备成为新的增长极的良好条件[2]。中部崛起战略提出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各自的发展战略。中部崛起战略给中部各省份成为新的增长极提供了机遇,可以促使中部的潜在优势变为现实优势。

4.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了“五个统筹”的要求,构建和谐社会。“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近年来,中部地区发展较慢,无论是经济增长速度还是投资增长速度,都慢于东部和西部地区,造成了“中部塌陷”,“中部塌陷”造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较多的不协调、不和谐问题,做好这些工作的任务非常艰巨。中部地区存在城乡矛盾政策创新,工农矛盾,资源消耗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劳动力矛盾等,中部地区成为社会矛盾易发多发和较尖锐的地区。因此,实施促进中部崛起战略,既是加快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结构转换的需要,更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五个统筹”,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二、中部崛起战略政策创新的必要性

关于如何衡量及评价各区域创新能力,各学者纷纷运用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核算与考察,从目前情况来看,区域经济政策在区域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政策是一种重要的资源。由于我国东部地区长期实行的优惠政策,中部缺乏倾斜政策,成了“政策洼地”,导致“中部塌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中部六个省份综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几个省市外,与其他先进省市差距还很大。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西部较接近,而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比较大[3]。政策创新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行政策和机制不够完善,迫切要求进行创新。中部地区许多方面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现行政策难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要求,难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尤其是经济秩序,缺乏良好机制,改革创新势在必行。

2.中部地区竞争与合作的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区域经济发展已经由比较简单和比较狭隘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竞争,发展为复杂和广阔的综合发展优势竞争,已经由单纯的零和博弈转向共生共存的“双赢”发展。如何进行竞争与合作的政策创新,增强

综合竞争力,这是实现中部崛起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4]

3. “中部塌陷”迫切要求政策创新。自上个世纪80年代初沿海发展战略和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中部地区已成为全国的“经济凹地”,十六大后又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发展和改造”的方针,中部地区经济地位相对下降。中部地区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外贸萎缩,需要用内需来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中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总人口3.65亿人,市场广阔,这就要求必须建立和完善符合经济规则的政策管理体制。不抓住机遇进行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否则,中部崛起的发展目标就会沦为空想。

三、中部崛起政策的选择

1.创新财政支农政策

中部六省都是农业大省,是国家传统的粮食主产区,但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综合竞争力较差,“三农”问题非常突出,因此,在中部崛起战略实行过程中,应创新财政支农政策,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优化和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整合现有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着力培育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支持农业产业化商品基地和加工园区的建设,形成支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有效使用机制。

(2)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抓住国家加强中部地区农田水利、农村电网、县乡公路等农业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的机遇,着力支持水利、防洪和人饮工程建设。

(3)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政策创新,坚持并完善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制度,增加农民直接补贴金额,调动农民种粮和增收的积极性。

(4)鉴于中部地区农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重大贡献和承担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责任,考虑中部地区财政的现实困难,建议中央在现有基础上,加大对中部地区转移支付力度,优先布局国家大型商品粮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增加中部地区粮食风险基金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豁免粮食财务利息挂账;继续增加中部地区农产品基地开发,农民就业、信息和技术服务,农村人畜饮水工程,洪水灾害损失等专项资金补助[5]

2.制定支持新型工业发展的政策

中部地区发展的差距在工业,发展的潜力在工业。因此要充分释放工业主导型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效益,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以工业振兴加速经济振兴,以工业崛起实现中部崛起,并形成切实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财政部门要创新财政管理方式,在继续优化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增强发展后劲等方面做好工作:

(1)集中财力,培植和稳定主体财源。重点支持有明显竞争实力和潜力的支柱产业,有明显差别优势的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明确对工业技术改造、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财政支持思路。对高新技术产业、领先技术和名牌产品开发、重点企业技术改造及产品线拓展等,财政应发挥导向作用,给予贴息支持,同时对老工业基地改造要予以一定政策倾斜龙源期刊。

(2)制定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关政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在于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财政应在税收减免、融资、信贷担保等方面突出重点,积极扶持一批拥有自主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扶持一批以科技企业孵化器及在孵企业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企业和高校合作建立“产学研”体系,努力培养前沿优势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型创新。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资本论》与文化产业发展_企业资本循环
下一篇论文:一句话经济学_阐释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经济学论文
最新经济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