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关于择业前考虑的首要因素问题
本设问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和家长在选择择业时考虑的主要因素问题。也就是影响其选择就业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其选择可以区分出各自关心的重点和问题的基本趋势及差异性或契合度等。
①首先曲线的基本走向和契合度比较类似。但选项的侧重点相差很多论文开题报告范例。②比家长而言,学生对就业时的经济收入更看重。此选项相差达12.18个百分点。表明就业是家长第一看重的,而收入是次要的因素。但学生则更期望自我价值的体现。对自己的未来经济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期望值更高。③比较学生而言,家长更注重子女的个人发展机会。此选项家长的选择高出学生19.43个百分点。一方面表明家长的经验说明机会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则相对而言认为自己对未来的选择度更大些。④分值非常接近的选项是“专业知识的应用。相差仅2.18个百分点。其中学生对此项的选择度略低于家长。⑤而对工作环境的选择分歧较大,学生高于家长7.61个百分点。表明学生对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高于家长。这和学生生活和成长的环境背景密切相关。在校高中生多是1992年后出生的9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环境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阶段,生活质量极大改善,而他们的家长多数是1960年后出生的60后。他们生活和成长的经历使得他们对环境的选择的要求要更具有承受力。⑥对于工作环境的问题,学生和家长的选项比较接近。仅相差4.39个百分点。而家长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更高些,表明1/5的家长希望子女的工作更稳定些。

2.7关于择业观念问题
择业观念是影响其选择就业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此选项的设计是为了了解受访者对择业的经济价值观(经济收入)、个人价值观(专业及个人兴趣)、是否自主创业及就业与择业那个是首先考虑的问题。
①首先是受访者中,学生和家长的选择趋势基本一致契合度较高。②经济价值(经济收入)的选项基本重合高中生,家长选项为27.19%,学生选择为27.74%。二者相差仅0.55个百分点。

③个人价值(专业及个人兴趣)的选项中,学生的选项较家长低7.62%。表明家长更注重子女在专业及个人兴趣方面的实现。④而自主创业方面,虽然都不是主要选项。但可以看出,学生的自主创业方面比家长更大胆,高出2.73个百分点。而家长的态度更保守和求稳。⑤在是先就业还是择业方面,学生更趋向于就业,高出家长3.31个百分点。而家长则更趋向于择业和就业能统一,或更趋向于对口和适合性。
2.8关于家长对子女择业影响方式问题
这是一个针对家长的设问。目的是要探究对子女选择所学专业及其未来择业时,家长依据什么意见和方式来影响或引导子女的选择。同时,探究哪些因素是影响家长对子女选择专业及未来择业的主要因素。
①有接近一半的家长选择“根据孩子的兴趣、专长、意愿”来进行选择。②还有23.8%的家长采用由子女自己选择,而自己在一旁做参谋引导。③只有11.75%的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帮孩子选择。④而放手让孩子自己选择的仅占8.73%。学生作为刚步入成年或即将步入成年的阶段,对待未来发展的“大是大非”问题,表明家长还是持谨慎态度。⑤听取朋友或亲戚建议为3.92%。学校老师的建议则仅有2.41%。⑥数据说明对子女的了解程度最熟悉的是家长和子女自己。但家长在帮助孩子选择时更多的体现出民主和引导的方式。
2.9关于优先选择就业单位的类型问题
设计本问的目的在于探寻受访者最期望就业的单位类型。以及作为学生和家长在此问题上的趋势,家长和学生面对同样的问题,其选择的差异性或契合度等。
①在这个问题的受访者中,学生和家长的差异性很大。②前两项选择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趋势基本一致。但家长的期望值更高于学生的愿望值。分别高出16.28%和9.14%。行政事业单位入门考试使得此选项的比例略低。但作为家长更希望子女能进入工作稳定,福利优厚的机关和国企工作。学生的选择低于家长则说明学生的择业观念和家长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在选择上则表现出更多样化的趋势。③在面临选择外资企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三个选项上,趋势基本相似。但作为家长的期望值要明显低于学生的期望值。分别低7.69%、5.93%和3.03%。显示出,作为经济主力军和数量更为庞大的三类企业,却不是学生和家长愿意就业的部门。其中有工作压力大高中生,紧张程度高,待遇福利及稳定性等不及国企方面的原因论文开题报告范例。④在自主创业方面,学生的选择比家长的高出9.18%,达到17.51%。表明学生更愿意尝试和探索自主创业。而家长中有8.33%的选择率也表明自主创业是未来越来越重要的就业的渠道和趋势之一。
2.10关于父母对子女择业影响程度问题
家长对子女的择业或所学专业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设此问的目的在于了解家长因自身(比如父母的职业状况、父母的主观意愿)的就业状况和主观意愿对子女就业影响程度。以及学生在这些方面对来自家长意见的重视与接收程度。
①二者的选择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最主要的体现在家长对子女就业的影响程度中的“影响较大”和“影响一般”两个选项上。②家长认为自己对子女的影响很大的比自女自己认为的高出12.2%,在“影响较大”的选项上家长的选项高于学生12.26%。在“影响一般”、“影响较小”和“不会影响”的选项上则均低于学生的选项。表明家长认为自己的影响程度是很大的。而学生的选项则正好相反。表明学生自我意识远比家长估计的高。③在影响一般的选项上学生的选项比家长高出16.94%。在“影响较小”和“不会影响”的选项上分别比家长的高出2.9%和4.62%,后三项学生的选择合计高达63.62%,家长和后三项合计为39.16%,二者相差24.46%。尤其是“不会影响”的选项中,家长只有4.52%的选项,表明学生自主意识和家长自我意识之间的巨大反差。
2.11关于就业优先选择的城市或区域
就业地点和区域的选择是就业中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通常和子女的数量,子女独立意识的高低,父母的意愿,就业区域经济和环境的好坏,工资待遇的高低等诸多因素有关。而且90后的这代学生中,城市学生独生子女的比例很大。也会制约子女就业的区域选择。
同时,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基层组织中高学历的大学生比例很低。迫切需要高学历的人才去支持社会经济发展。但就业选择的趋势,也为这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数据。
①首先是选择“无所谓”的比例中,无论学生还是家长都很少。学生和家长分别是5.44%和5.22%。②其中1/5的学生和1/3的家长选择了“出生地就业”。如此高的比例,表明独生子女对就业地点选择的制约和影响。③直辖市、经济特区和东部发达城市三者间在学生和家长的选择中均呈现出递增趋势。相比直辖市,经济发达地区的政治经济地位的提升,已经使得大学生就业的选择更广阔。因此高中生,经济发达与否是环境的主要因素。④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选择很低。学生的选择仅有8.31%,家长的选择为4.38%。都表明是最后的选择。因此,国家如果想吸引大学生到西部欠发达地区或农村基层就业,就应当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2.12关于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的因素问题
这是一个针对学生的多选题。设计本问题的目的是了解学生面临就业选择时,哪些因素影响他们的就业决定。
①数据显示,在选择就业职业时,学生的首要选择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占到接近1/2的比例。自我价值实现是所有选项中最高的,这表明学生的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利益。②家庭状况的影响因素是第二位的,占22.04%。符合爱好占20.34%。前三者都超过20%以上的选择率。③工资待遇、受人尊重分别占到18.91%和15.94%。说明工资待遇高低很重要,不仅影响生活质量也是自我价值体现的一个尺度。而“受人尊重”是个人价值衡量的又一个软指标。即使待遇高,但不受人尊重,也是排斥之列。④至于报效祖国、工作轻松、权利大小则明显不是影响择业的主要指标。
2.13高考失利时的选择问题
高考是一种淘汰赛的选择游戏。必然有一些学生不能实现升学读大学的梦想。因此,面对高考失利时的选择就成为下一步影响学生和家长的问题。
这个设问的选项在家长和学生卷中有四项是相同的,还有几项是根据学生和家长的差异性而设置的选项。
①首先43.79%的学生选择了考上什么学校就上什么学校。而家长则仅有22.96%的选择此项。分歧还是很大。表明家长对不理想的学校或专业有较强的顾忌心理。而学生的选择说明他们对高考的倦怠感很强。②选择复读是家长和学生选择非常接近的选项。都超过了1/5。因此,如果学生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前提下,再复读一年,考一个理想的大学的学生和家长比例很大。③而在先就业再上成人高等教育的选择中,学生的比例为14.90%,家长的比例仅为6.03%论文开题报告范例。一方面是就业形势的严峻,学生和家长都要面临很多来自社会的压力。再有目前成人高等教育质量的衰落及社会上对成人高等教育的不认可,也使得这一选择举步维艰。家长作为有社会阅历的群体高中生,对此更是谨慎。④在选择是否直接就业问题上,家长和学生同样不乐观。家长的谨慎更是显而易见。⑤此外,为了更有针对性的了解学生和家长的观点。问题的后两问做了针对性调整。家长卷后两项的选项及选择比例如下:
让孩子自己决定
|
34.44%
|
想让孩子复读,但经济上有困难
|
4.67%
|
认为孩子不如学门手艺更实惠,也好就业
|
6.42%
|
学生卷的后两项的选项及选择比例如下:
不想再考,也不想就业
|
2.61%
|
休息一段时间再说
|
5.88%
|
从以上数据显示,有34.44%的家长将这一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来抉择。而不是强加于子女;作为家长同时面临着想让子女复读再战,可又面临经济的压力。并且面临这类两难困境的家长比例接近5%;还有6.42%的家长则从就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好的手艺工人就业更实际。这也是目前社会上很多高校毕业生就业时面临“高不成,低不就”问题的现实解决途径。
而学生则有2.61%的学生高考不利时,既不想再考也不想就业。还有5.88%的学生选择了想“休息一段时间再说”,二者合计达到6.49%,表明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倦怠感与情绪抵触。
2.14关于高等教育对学生知识和能力提升作用问题
这是一个针对学生的单选问题。目的是了解学生对高等教育对自己知识和能力提升的作用进行评估。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