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本文拟把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中,通过讨论原型理论探讨词汇学习的规律。
关键词:汇教学
无论是母语还是二语的词汇习得,都是一个终生的认知过程.在二语习得中词汇量是影响学习者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关键环节.二语习得对形态领域的研究表明,词汇习得是有规律可循的,学习者可根据不同的认知策略,使用多种词汇记忆方法,掌握词汇的意义、形式和语言之间存在的关系,使词汇记忆得到巩固和提高。本文拟把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理论应用于词汇教学中,通过讨论原型理论探讨词汇学习的规律。
原型的定义和认知作用
原型具有普遍意义,经常用来指范畴内的最佳成员或典型代表,它作为范畴核心的图式化的心理表征,是范畴化的认知参照点。
所有概念的建立都是以原型为中心的,原型对概念的构成起着核心作用。对于某特定个体而言,由于其对世界的认知来自个体对生活经历的体验,而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语言习得又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因而个人经历和语言习得过程的差异势必导致认知上的差异,而个体间认知上的差异有势必要导致其概念化上的差异。因此,对词义的认知框架进行揭示和描述的过程就要用作为典型代表和最佳成员的原型来进行一定的概括、抽象和理想化,然后再根据语义范畴概念的家族相似性判断出原型意义和推出其边缘意义。采用原型意义的方法来反映外部世界,能进一步揭示出语言的本质。任何语言现象,任何时候都不会与现实中的具体物体相对应,外部世界的现实会投影到自然语言的语义中,但由此得到的语言图景却不能等同于现实世界。因为语言图景反映出的只是语言持有者关于某个物体应该是什么样的一些原型概念。例如,“鸟”的原型意义是“会飞”,“红色”的原型意义是“像火一样”等。在人的这种类比过程中,与这些原型意义相近的就是核心物体,与之较远的就是边缘物体。语义学中的语义搭配原则和划分原则正是根据这样的原型意义构建的。原型意义是家族相似性关系的核心。人在理解任何一个语义范畴概念时,都可以根据家族相似性关系作出判断,或把它作为中心的原型意义,或看作是边缘意义。
同时,我们还可以以具体的、常见的意义为基础,依靠类类推来认识不常见的、抽象的意义。例如,“老鼠”一词,通常给出的定义是“哺乳动物的一种,种类很多,体小尾长,门齿发达,繁殖力很强”。这些体验多是依据逻辑原则对该词指称事物的客观描述,而在实际生活经历中,人们体验到的有关老鼠的属性远不止这些,还包括诸如“会打洞,是害虫,会传染疾病,胆小机敏,怕猫,爱偷吃东西”等等。这些属性是老鼠给人们造成的印象或引发的联想,它们反映的是普通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人与周围环境互动的产物。
原型的特点
首先,原型多由本族语的单个词组成,应用范围广泛,为多数人所熟悉,运用频率最高。例如,基本颜色范畴中对不同语言的人的测试表明,尽管使用语言不同,受试指出的代表红色的最典型的颜色是一致的。因此原型具有普遍意义。同时,范畴围绕原型这人认知参照点建构,其边界依成员典型性程度向外扩展,形成边界难以确定的更大的范畴,原型也具有灵活性的特点。
其次,原型概念也可以看作是词义的界定和理解所赖以实现的社会背景文化某特定组成部分的一个断面。例如,要想理解“早餐(breakfast)”的含义,就必须了解该范畴所依附的社会文化习俗,必须理解在大致固这的时间一日吃三餐的习俗,以及清晨吃的那顿饭有特这的食谱。只有这样,对于早晨的这顿饭我们才使用“早餐”一词。本族人得体使用这人词并不要求界定该原型的全部条件都时时具备,操美国英语的人在不列情景均可使用早餐一词:睡过整个上午直到下午两点才吃蛋、面包、咖啡、橘汁;通宵不睡眠,在清晨七点吃蛋、面包等。借助于原型概念来揭示词义就可以解释词的这种使用范围。“早餐”一词可以被用于多种语境,这些语境是由由该词的原型用法决定的,而原型用法又是指其背景条件与界定原型的条件相匹配的那种用法。
再次,多义本身也具有原型性,多义的原型性具有不列特征:该词的多个义项均可分别明白无误地追溯到同一个词;这些义项可以被描写成一个类似网络的结构;网络中两个临近的义项是依靠词汇系统中重复发生的有理据的语言作用连结的;在所有的这些连结中都存在有认知不对称性,因为对每个派生义项的理解都需要该义项赖以派生的义项的支助。人们分类对依据的并不是特征,而是与某范畴的原型或理想成员的贴近程度。原型关系是处于同一层级上的不同义项间的一种关系。在这些不同义项之中,应该有一个义项占据主导地位,这种地位就是派生性、使用频率和中心性等属性而言的。
原型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原型理论,原型意义只包括最典型的和使用频率最高的意义,它具有使用频率高、运用范围广的特点,是儿童最早习得和使用者最早反应的词义。原型对范畴的形成和对儿童语言习得的不同阶段起了关键作用。所以,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应按照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使学生扩大词汇量。同时,还应从用于定义和构词的价值大小、大脑激活的速度、学习的难易程度等因素出发,考虑建立科学的符合外语教学先后顺序规律的词汇表。在教学中,我们应考虑具有原型意义的词汇优先教学。
原型结构使人们通过与相对稳定的原型进行比较而容易、快速地识别范畴成员,同时又足够灵活以容纳更多的项目为边缘成员。从语义上讲,范畴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保证了词义的稳定性和适应不同语境的可调性,也为历时发展中词义的连续发展和变化提供了解释。因此,在平时的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原型词汇的稳定性特点以及它能容纳更多边缘成员的灵活性特点,按照词汇的有用性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重点加强具有原型意义词汇的教学。然后,通过对这些词汇的重点学习和把握再延伸到其他具有边缘意义词汇的教学。,这样就可以把握词汇学习的规律,提高学生词汇学习的效率。
原型概念在理解人类范畴化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作用,范畴、语境和背景这些概念都是通过原型来理解的。因此,根据原型用法又是指其背景条件与界定原型条件相匹配的那种用法的特点,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一个词的意义不是它本身固有的、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源于在不同语境中对它的利用。这种利用不是任意的,而是来源于人的认知联想,从而形成了一个词的有联系、有规律的多义范畴。词义范畴的边界也不是固定的、明确的,而是变化的、具有弹性的。对词义在语句中的理解必须依靠人的认知能力。受话者要根据其原型意义和语境去拓展其含义。而且,同一个词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和在不同的时代,其原型意义是不一样的。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使学生充分了解并熟知原型的这些特点,加深对词汇学习和运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将新发现的语言现象和规律用于学习和指导教学,利用对语言认知规律的研究提高我们的认知意识、共性意义,培养语感,特别是在语言理解方面,加强对不同语境的敏感性。
根据原型理论在词汇一词多义现象中的分析,多义现象是原型范畴的一种延伸。由于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实际运用中的多义现象远远不止我们在平时学习或查字典中所了解的那么多。在我们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理解中,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也是非常丰富的。但人的大脑无须记忆所有含义,我们可以从原型意义中推导出其他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屏弃死记硬背的单词记忆方法,以原型意义为基础,找出与其他意义之间的联系,通过联想记忆来学习单词。这样既可以提高记忆单词的效率,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词汇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语言运用过程中注意寻找学习的规律以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F. Ungerer H. J.Schmid An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2]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田兵《多义词的认知语义框架与词典使用者的接受视野》[J]现代外语,2003
[4] 杜桂枝《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概念》[J] 外语学刊,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