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培养的需要,以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具有较好市场前景和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传统学科和专业,要用有关的现代前沿理论和信息手段等进行改造和整合,使之具有崭新的生命力。青岛大学重视整合现有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树立全面质量观念,实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教育,同时注重学科的交叉和前沿课题的攻关。课程设置力求科学化、规范化,在内容上追求“宽、精、新、尖”,培养学生具有较宽广的基础,新颖的知识,多学科、多技术的素质,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
(二)链接优势资源,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高等学校要担负起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链接优势资源,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1.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走产学研联合培养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单一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封闭式进行培养的模式,有机地将高校和大型企业、科研院所联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不但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质量研究生创造积极的条件,同时为解决企业的实际生产问题和完成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充实了科研力量,取得了学校、企业和研究生三方均赢的积极效果。我校师范学院专门史与青岛市档案馆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通过实践,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推动青岛地方历史、区域文化的研究。双方定期传递有关青岛地方历史研究的信息,共同开发科研课题,定期合作举办地方文史的学术讲座及文化活动。我校文学院鲁迅研究中心与鲁迅博物馆建立的联合培养基地,由基地出任的导师作为第一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毕业课题,由校方出任的导师作为第二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理论指导。这一做法,不仅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对有效资源的利用和把握能力,也开拓了学术视野,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2.重视学术交流,强化专业实践,搭建研究生交流平台
为加强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我校重视研究生学术交流活动,主动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先后组织研究生参加各类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研究生仿真大赛、研究生设计艺术大赛等活动。2006年我校学生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获特等奖。以社会学科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在经济、管理等学科建设案例实验室、电子商务实验室、大学生创业中心等;在法律学科建设法律援助中心、模拟法庭、法律与判例网站,组织定期法律评论和案例编析等;在教育、心理学科建设教育信息与心理咨询综合平台,建设研究生心理健康实验室和网络心理咨询中心等。通过研究生学术交流和实践锻炼,广大研究生学会了不同学科的科学思维方式,开阔了眼界,拓展了知识面,由此激发新的创造性思维,从深层次的教育和培养上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以短期访学为契机,加强与国内外学术机构的交流和学习
青岛大学是山东省省属重点高校,为进一步提高研究生培养水平,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建立研究生到国内外其他大学和科研单位去进行一定时间的学术访问制度,在一定程度突破传统封闭的培养模式,通过研究生互派学生进行短期学习、学分互认等有效措施,实现学术思想的摩擦和碰撞,培养并锻炼了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促进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不同导师之间学术交流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在资源共享的优势连接下,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四、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控保障体系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生培养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有完备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给以支撑 [5] 。
1.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淘汰机制。我校在研究生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综合考试、论文开题、论文阶段性报告、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等各环节严格要求,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研究生予以淘汰处理,并按规定改正或重修,逐步形成严谨自律的氛围。
2.学位论文盲审一票否决制。我校非常重视学位论文的盲审工作,盲审极大的提高了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危机意识。我校2006年颁布最新的学位授予细则(青大学位字[2006]2号)中规定“博士、硕士论文评阅人中有一人的评语是属于否定的或盲评有一位评阅人评分不到75分者,则学位申请人本次申请无效”。论文发表。新规定颁布以后,许多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更加严谨、科学、规范,有效提高了研究生论文水平。
3.强化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我校建立并完善校、院、学科三级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体系,把导师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日常管理等纳入评估体系,不断完善评估指标。论文发表。通过学生评教、各学院分管领导、学科负责人及研究生教育督导听课评教以及研究生处日常教学检查评教等活动,使评估工作制度化、科学化。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研究生培养越来越受到集约型和粗放型培养方式的矛盾困扰。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注重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有效的教育空间中,链接优势资源,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意洁.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1):33~35.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徐翠华,葛志芹.当前研究生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苏高教,2006,(6):99~101.
[4]展涛.开放环境下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J].创新研究生教育,2007,(5):40~42.
[5]张海防,耿红.论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及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J].教育与职业,2007,(2):13~1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