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南京邮电大学天线球面近场测试系统专管共用的运行机制。通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协作,提高先进实验平台的利用率,形成设备的有效管理制度和高效运行模式,既为其他大型科研平台的建设提供支持,又为后续建设的专业实验室提供有益的管理经验。通过探索“共有平台、不同学科”之间的设备管理机制,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有效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而且为学生培养和教师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关键词】专管共用;天线球面近场;仪器共享
1 天线球面近场专管共用机制作用
1.1 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建立、实践和优化
依托天线球面近场测试系统,管理人员编撰了相应的操作手册,为通信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专业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开设了“无线通信中的天线测量技术”实验课程,进一步优化了天线专业课程的结构,让学生既能验证经典天线的辐射特性,又能自行研制新型天线并进行快速测量和优化设计,还能支持他们参加射频电路设计竞赛。上述举措,对内促进不同学科研究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设备共享效果, 对外展示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教学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而促进高水平研究论文、教材和专著的发表。在实施过程中,管理人员和主要参加者还以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无线传感器网络、射频识别、穿戴式系统为应用背景,结合自身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指导通信学科和电磁场学科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在0.8-6GHz频段上研制各种新型天线单元和阵列,研制了1.7-2.7GHz/5-5.9GHz频段的双频双极化宽带定向天线、小型双频段WLAN宽带定向天线、TD-LTE频段全向双极化天线、5.8GHz频段平面端射特性圆极化天线、多模宽带手持机天线、双辐射模开槽天线等多种新型天线单元,提出了多种新型天线设计方法,获得了丰富的原创科研成果。在该机制的实施和实践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始终立足于课程教学、人才培养和团队磨合的目标,依托国家科研项目和先进实验平台的支持,实现了理论教学过程、实验操作环节与科学研究、工程实践之间的良性互动、彼此促进和补充完善,逐步形成了“课堂教学与理论分析-工程设计与实验验证” 相结合、教学科研相长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教师通过直接指导学生设计天线和实际操作测试平台,一方面强化学生对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又能增进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实现教师、师生、学生之间在科研过程中的逐步磨合,不断发现研究探索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并及时解决之,同时提高师生双方的工作效率,促使师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科研模式,达到既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能提升科研业务水平的良好效果。金融论文范文
1.2 支持不同学校学科的平台建设
天线球面近场测试实验室是江苏省无线通信实验室(归属于“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探索“共有平台、不同学科”之间的设备管理机制,不仅提高了管理水平和设备的使用效率,有效维护设备的正常运转、充分发挥其效能,而且还为我校省级射频与微纳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心(归属于“电子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在学生培养方面,电子科学工程学院、与通信工程学院、教务处三方协调,通过预约、课程设置等方式安排该试验系统的使用。在完善的设备管理基础之上,该实验设备对校内外师生、科研与生产单位开放,满足科研与教学活动需要,最大限度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充分发挥该平台的功能辐射作用。使该平台成为我校射频与微纳电子学科综合训练中的子平台之一。通过利用该平台针对电磁场与无线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本科和研究生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应的微波与天线测量、电磁兼容、等课程和多门实验课程,同时开展课程设计、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教学工作,进而鼓励学生在这个平台上完成创新研究和科学研究项目。借助于该平台,学生可以在两个学院的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射频微波电路设计、射频器件测量、天线设计与测试流程,掌握射频与天线技术的一般设计方法、仿真与优化手段、现代微波测量技术,经过训练学生可以具备一名射频微波与天线工程师的基本素养。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