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现出来。近几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但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体制,导致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本身出现众多矛盾,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格格不入。1.建立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淘汰机制。
关键词:研究生,质量,机制,培养模式,保障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逐渐凸现出来,如果说过去研究生教育是精英化教育中的“个性化培养”,那么当下研究生教育自然成为大众化教育的“规模化生产”,这种“个性化培养”与“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的表现
研究生培养质量是通过研究生这一特定群体及其学术成果、学术活动为载体表现出来的。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培养质量总体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滑坡 [1] 。论文发表。
1.缺乏创造力。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表现出习惯的接受、理解和掌握现成的知识,不敢或不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靠简单地推演或论证来间接获取相关知识。学位论文的写作中缺乏原创性思维,不加注明地引用他人成果,盲目的堆砌资料或抄袭他人成果,更有甚者直接聘请“枪手”代劳,对学位论文本身缺乏必要的学术道德意识,从而造成不良的学术影响。
2.实践能力薄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不多,他们主要面对的是理论学习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与社会实践有较大的距离,结果导致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一部分导师承担的科研项目少,缺乏足够的科研经费,带的学生数量又较多,无法提供给研究生足够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还有相当一部分研究生即使参与了科研实践,也很难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只是局限于导师的研究领域之内,无法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实践创新能力。
3.生均教育资源相对不足。随着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传统的小规模研讨班授课方式受到挑战,大班化教学局限了学生有效链接优势资源的能力,一些对实验要求较高的学科,一方面缺乏实验空间,另一方面有限的实验室不能容纳众多的研究生同时做实验,只能停留于浅显的理论层面。
二、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原因分析
近几年来,研究生培养规模以较快的速度持续增长,但研究生的培养条件和培养制度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研究生培养模式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体制,导致现有教育资源和管理本身出现众多矛盾,与研究生培养目标格格不入。
1.培养目标定位不合理。传统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非常明确的,就是要培养在本学科有独立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2] ,该目标是建立在小规模精英人才的筛选基础之上的,现在,研究生招生的门槛正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而逐步下降,要求大多数研究生能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并能在该领域有创新性的成果无疑是“自欺欺人”,硕士学位夹在应用型的学士与科研型的博士之间实际上是处于非常尴尬的两难地位。
2.教育资源不能适应研究生扩招的需要。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与本科生不同,随着本科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高校通过扩建校舍、引进师资等方式基本上能化解本科生扩招的矛盾 [3] 。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除了教师、教室、宿舍之外,还需要实验室、导师、课题等。由于研究生科研经费受到一定限制,科研、实验场所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的建设都很难跟上研究生人数的规模需求,过多的研究生拥挤在比较小的空间内,生均教育资源紧张有限,缺乏充分的实验条件,再加上有的学校研究生导师自己本身也没有固定的科研场所,造成研究生缺乏必要的实践空间,研究生本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就受到了限制。
3.课程体系难以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研究生扩招后,跨学科或同等学历录取的研究生人数增多,生源质量下降,原有“精英”化培养学生的课程体系难以满足良莠不齐的学生现状要求,有一部分甚至连本专业基本的知识体系都不具备,更谈不上进行自由的讨论和交流,教师为了满足这部分学生的需要,必然会降低研究生教学的要求,影响整体研究生的培养要求。
4.缺乏与国外研究机构的深层交流。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与国外相比,尤其是世界一流的大学相比差距甚远,而相对于欧美学校,与国际研究机构交流的机会则少得可怜,更不要说与世界上一流的研究人员对话。学校在资助国际交流的力度和广度方面还远远不够,这势必减少研究生信息沟通的渠道和来源,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培养模式的新途径
随着中国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的调整,根据经济和教育互动的原理,所需人才的结构和方向必然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高等教育必须根据新形势的发展需要,优化培养模式,重新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4] 。加强各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的培养,以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一)准确定位、分类培养,加强课程建设
1.准确定位、分类培养
我校研究生教育分为博士和硕士两个层次,其中硕士含授予工学、理学、法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医学等硕士学位的全日制培养门类和授予工程硕士、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的非全日制培养门类。随着我国科技、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研究生的需求势必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培养目标是对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的既定方向,不同层次研究生需要有不同类别的培养目标与之相适应,我校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目标一直定位为培养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工程硕士主要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类硕士的培养一般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学籍管理模式,通过与企业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以“课程学习+工程(生产实践)”的培养模式进行联合培养,以提高研究生的工程实践能力;MPA硕士研究生一般采取大量案例教学的教学式培养模式,这类研究生可以进行规模培养。
2.加强课程建设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以研究生培养目标为中心,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硕士研究生教育既承担着为博士生教育输送生源又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任务,因此,硕士生的培养应强调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重视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通常的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型、科研型、创造型人才为主,不仅要掌握扎实广泛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另外,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其培养目标是造就解决社会、科技、工程、经济、管理等实际应用方面问题的高级人才,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和目标。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