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第一,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表现性目标关注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出怎样的反应,不论学生表述的观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都要给予“美学的鉴赏性“评价。教师生命资源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是取教师的知识价值,而能力价值、方法价值、人格价值等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往往被忽视。
关键词:表现性目标,意义,作用
一、诠释:表现性目标的内涵
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学专家艾斯纳提出的教学目标取向,它是指“每一个学生在与
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1]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以下信息:
第一,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第二,表现性目标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表现。
第三,表现性目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新的智力工具的发明,鼓励学生打破成规,提出又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表现。
二、追问:当前表现性目标的意义何在
(一)体现了教育的生命关怀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人本主义教育家就确立了“人性中心”课程,强调“教育应该以个人的自我实现为基本目标,课程和教学应成为促进自我实现的工具,即为每一个学习者提供有助于自由发展的经验。” [2]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培养人,我们应当对人施加应有的生命关怀。
1.有助于学生生命潜能的开发
蒙台梭利指出,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或者说内在潜能,而教育的的人物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能。表现性目标关注的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出怎样的反应,不论学生表述的观点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都要给予“美学的鉴赏性“评价。这有利于学生发挥潜能,自我实现。
2.有助于教师生命价值的体现
教育的生命关怀对象不单是受教育者,也包含了教育者。免费论文。教师生命资源的价值取向上主要是取教师的知识价值,而能力价值、方法价值、人格价值等这些对学生的成长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往往被忽视。免费论文。[3]在表现性目标的施行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充分利用自身的知识、能力或道德等,这一劳动过程使教师的生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潜在的生命价值得以提升和实现。
(二)体现了对学生差异性的关注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在教育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是表现性
目标的内涵。正像瑞吉欧的教育中,教学目标主要就是表现性目标,它所设计的每一个方案主题仅仅为孩子设立了一个表现性目标,给予孩子一个境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任务,但未预设他们都要达到的统一结果和行为。[4]学生拥有自己的特殊禀赋,教学结果要的不是统一的答案,而是学生活生生的表现。
三、探寻:如何使表现性目标发挥作用
(一)教师应树立开放的教育观念
1.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
首先,要将学生视为生命个体,有自身的生命价值,要帮助学生发现其自身的能力与价
值,实现自我。其次,认识到人的智力结构是不一样的,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再次,宽容学生的“求异”,对学生提出的另类的答案,以海纳百川的心态对待,用心灵鼓励学生创新。
2.摆脱分数第一的思想
教师要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同时有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个体价值,就要摆脱作为
“提高学生分数工具”的角色,认识到分数第一的片面性和危害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以人格魅力滋养学生的心田。
(二)改变教学方式
国内有研究者指出:“后现代的教学理念认为,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和学习的过程。” [5]可见,灌输式教学已不合时宜,取而代之的是师生对话式的教学,表现性目标关注的恰恰是学生与情景的互动。
1.对话式教学关注的对象更多
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的是平等、真诚的对话。首先,真诚的态度使得“学困生”与教师的距离缩短,师生交往是以互相尊重为基础的,一切思想压力、言语霸权都让位于平等的对话和真诚的合作。其次,教师所提问题的开放性让更多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表现性目标强调个性化,这使得教学关注的对象范围更广。
2.对话式教学关注的内容更广
目标的实现需要依托一定的教学内容。表现性目标的实现需要依靠教材上有限的教学资源,还要依托隐性资源。为什么要实现对话式的教学呢:第一,对话式教学关注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努力表现自己的重要动力;第二,对话式的教学关注生成,而生成正是表现性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三)改变课程内容
表现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创造性、兴趣,以及自我的实现,充满对人性的关怀。这与人本
主义的教育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而人本主义课程课程分为三类并行的课程:学术性课程、人际关系课程以及自我实现课程。我们可以参照人本主义课程编制的途径对课程内容加以选择。
1.“识别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然后选择与此相关的程序和练习。免费论文。” [6]
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往往是他感兴趣的,那么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碰撞就会产生智慧的火花,学生就会作出积极的回应,其所潜藏的巨大能量就会得以释放,奇特的想法就会翻飞,那么课堂就会变成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每个个体都有展示的空间。
2.“开放课程内容,让问题或课题从程序和教材中自发地涌现出来。” [7]
课程的内容可以预设,但不能限死。要让课题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要让课程的内容不断在课程上生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生成教学内容:第一,将错就错。比如,数学老师在计算时漏点了小数点,又被学生发现了,那么,可以这样提问,“谁能指出,老师的计算错在哪里?”第二,就地取材。比如,有位语文老师要学生写一篇题为《后悔》的文章,却发现这时学生没注意听,在打闹,就批评了那两位学生。于是,语文老师灵机一动,问那两位学生,“你们现在后悔吗?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
(四)改变评价方式
表现性目标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制度环境,改变评价方式就是其中重要一环。因而,应实
现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以及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评价主体方面,主要依靠学生自评和家长评价。开放课堂,让学生家长能够走进课堂,近距离地接触学校教育,了解自己的孩子,还能起到监督教师的作用,促进学生受关注机会的公平化,从而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以及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此外,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其更有自信,更有利于自身长处的发挥。
评价内容方面,关注学生的创造性这一制度。教师考察其速度、流畅性以及多样性。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考察之后,教师要又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评价形势方面,采用档案袋评价,将学生具有个性的作品收集起来,对学生独特的思维加以奖励,并兑成“代币券”,转入档案袋到期末再兑成奖励措施。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78.
[2]陈扬光,课程论与课程编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年4月第1版
[3]参见李继秀,教师劳动价值新视野[J].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2000(3)
[4]孙九启.尊重个性发展,培养创新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08-B
[5][美]Carolyn Edwards,Lella Candini,George Forman.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瑞吉欧艾蜜莉亚教育取向――进一步的回响[M],罗雅芬,等,台湾:心理出版社.2000.180
[6]李方.后现代教学理念探微[J].教育研究.2004,(11):35-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