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在青少年的眼中。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对自身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培养青少年的主观幸福首先是要使他们认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关系。
关键词:青少年,主观幸福,培养
自从人猿相揖别以后,人类就一直在苦苦追寻着幸福的真谛。什么是幸福?这个问题早已成为现实人终其一生不断思索的难题。而面对当今不断变化发展,被大量机械化与高科技充斥着的世界,在青少年的眼中,幸福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对这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 幸福的内涵
《道德生活论》在阐述幸福这一概念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幸福是至善的主观体验。追求至善即追求幸福。至善的实现即是幸福的实现。幸福对于个人而言就是人生的某种圆满,对于人类而言就是社会的某种至善。”在人类思想发展史中,“道德即幸福”乃是中西方文化的主导观点。一些西方哲学家认为,幸福不在于感官快乐,而在于德行,感官的快乐和财富是身外之物,只有灵魂的完善才能得到永恒的快乐。中国儒家则认为,幸福主要存在于人的内心,是道德完善的结果。他们把德行本身当作人生的出发点,将幸福当作追求的结果。把精神上尤其是道德上的需要看作真正的幸福。从个体角度说,幸福是奋斗过程中的自我肯定,是自我完善过程中的心理体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幸福就是走在追求的路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 青少年的主观幸福
从幸福的内涵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们在不断追求,不断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未尝不可以说,对幸福的自觉追求是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之一。由此我们知道,作为未来世界主导人物的青少年们,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对自身的人生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社会也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从青少年自身角度看,他们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方面都还没有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因此,对于幸福的深刻内涵还无法达到全面透彻的理解。但是,这并不能妨碍青少年们去体会幸福的感觉。从社会角色理论分析,青少年在每一个人生的特定时期都会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一个社会角色的成功扮演,都将会给一个人的心理上带来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例如:作为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同学的拥护,圆满完成学业,实现理想……;作为子女,拥有和睦的家庭,父母的疼爱,同时又孝敬长辈……;作为朋友,获得真挚的友谊,得到朋友的理解……;还有每一件生活中的小事,都会在无意中震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前一段时间,我作为一名志愿者到海淀区培智学校与那些智障儿童进行交流。当我看到他们手拉着手一起唱《常回家看看》时,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一个完全纯净的世界。他们就像一个个天使将最原始的情感赐予我们这些凡人,让我在那一刻感受到一种彻底的精神的满足。我想这就是一种幸福,它不仅来源于“志愿者”这个角色的成功塑造,也来自于一个人的内心情感。经常关爱他人,与人保持融洽的交往,自尊,驾驭环境,使生活目标具有意义……这些都是我们青少年的主观幸福的精神资源。而我们对这些精神资源的深切体会也将成为我们理解幸福的根本内涵的前提。
(一)主观幸福的适应理论
它指的是个体对社会转型和社会发展所导致的新的生活事件最初反映较为强烈,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逐渐习惯,适应新的生活情境,致使其反应又回到原来的状态。就拿大一新生刚入学来说,他们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体验着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这就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心理过程:有的是积极应对,有的是慢慢适应,有的则干脆跳楼自杀……当然自杀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它不仅意味着角色塑造的失败,也反映出她的主观幸福感的缺乏。而适应只是一种被动的心理过程,积极应对则是一种主动的心理过程。有些应对行为,包括理性判断,赋予消极的生活事件以积极的意义,以及寻求支持等,都是有效的应对反应。有关研究表明,凡是运用这些应对策略的人,均被报告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水平。所以,对待大学生活,我们应抱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用四年的时间,塑造出一个更加完满的自己。
(二)主观幸福的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主观幸福有赖于人们的生活目标。生活目标的各个组成部分与主观幸福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关联的。例如,拥有重要的目标,与生活的满意度相关;成功地实现个人的目标会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而目标之间发生冲突,则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作为青少年,则更应该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从而在不断追求与实现中体会主观幸福的感受。
三 青少年主观幸福的培养
下面是对青少年的一项调查:你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的主观幸福首先是要使他们认清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关系。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这就要求我们这些青少年拥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观念,而集体主义又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其次是要让他们适当建立自己的朋友圈。朋友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幸福之源。友谊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朋友双方的予取性。也就是说,朋友之间既有付出也有回报,而这种予取关系一旦得到朋友双方的认可,就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度。朋友之间会通过同意,赞扬,鼓励,建议等言语信号和实际帮助,来建立,保持和发展他们的予取关系。再者就是社会要为青少年提供和谐的环境。从一个小一点的范围看就是要使青少年有家庭的温馨感。其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父母们需要注意自己在家庭中的表现,不要把不良的习惯带回家中,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尤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总之,尽量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幸福,健康成长。最后,青少年还应对不幸有个正确的认识。幸福和痛苦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人生就是从不断的遭遇痛苦,经历痛苦,战胜痛苦中获得幸福。也可以说,幸福中蕴含着痛苦,痛苦中又包藏着幸福。而处在“青少年”这样一个敏感的时期,我们更应该用一个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挫折与痛苦,把它看成“天将降大任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起身……”这样我们就会在一个不断跌到与爬起来的过程中,塑造出自己完满的人格,从而真正体会到内心的满足与幸福。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我们才有能力去进一步体会幸福的真正内涵。
总之,“幸福”永远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字眼。特别是在当今竞争压力这样大的环境下,它又显得尤为珍贵和重要。所以,作为未来世界的栋梁的青少年们更应该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在自身与社会之间寻找契合点,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就是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高兆明 《道德生活论》 河海大学出版社
2卢 义 《风险社会与主观幸福——主观幸福的社会心理学研究》
3高兆明 《幸福论》 中国青年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