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大学毕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与培养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尤其崇尚感恩。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势在必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
关键词:感恩,感恩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中孕育了许多优秀的传统美德,尤其崇尚感恩,例如 “饮水思源”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知恩不报非君子”等。感恩应该是每个人特别是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准则和基本素养,应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要求。但是,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功利观念的盛行,部分大学生出现情感冷漠、“忘恩”、自我意识膨胀等不良现象。因此,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势在必行。

一、感恩与感恩意识的涵义

感恩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牛津字典》所给的解释是:“乐于把得到好处的感激呈现出来且回馈他人”。对于“感恩”,《说文》曰:“恩,惠也。从心,因口。”恩就是恩惠,与仇怨相对。《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恩惠:他人给予的好处。” “感恩:感激别人对自己的恩德。”有学者还提出所谓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帮助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感恩来自心灵,不假外求,近在咫尺,关键只在一念之间,也就是感恩意识。“感恩戴义,怀欲报之心” (陈寿《三国志·吴志·骆统传》)指的就是感恩意识。任现品博士认为“感恩意识是指人们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的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中的行为规范,也是任何文化公认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处世哲学,是一种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感动并能享受这一感动的思想境界,是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知恩图报,有恩必报,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什么是感恩,应该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

二、当前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与原因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们所接触和感受到的多是经济社会中个人的存在价值,而对“知恩图报”等中国的传统美德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经常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倾向,一切首先考虑自己,把父母的无私付出甚至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近段时间,有一些关于大学生不感恩的集中报道,比如某地受社会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一年多来未曾给资助者打过电话、写过信,甚至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遂被取消继续受助的资格;25岁复员军人曹毅从歹徒刀下救出了年轻女大学生,被救者把满身鲜血的救命恩人扔在现场;还有“受助大学生月消费超500 ,影星孙俪停止资助遭埋怨”的报道等等,都使人们越发感觉到,数千年中华文明延续发展到今天,感恩好像变得越来越艰难。当然一个报道可以有不同角度的解读,有些极端案例也实属个别,但是当今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感恩危机,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客观现实,也折射出高校感恩教育和感恩文化的缺失。

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的责任。首先要反思的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极少教孩子感恩。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权利无限,义务是零,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长此以往,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奉献、自身索取乃理所当然,丝毫没有内疚之感,进而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受人恩惠不懂得知恩图报,不懂得感激和珍惜,不愿用自己的付出回馈他人和社会,这就会造成“感恩”意识缺失。

其次,大学校园里感恩教育被忽略。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普遍的情形是感恩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被忽略甚至被遗忘了,一些高校把工作重心放在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关心最多的是学生就业问题,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教育的育人功能。高校德育落实不够,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必然会造成大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冷漠,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再次,社会不良风气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在社会转型时期,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冲击着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们,金钱和利益的权衡代替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情相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大学生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涉及。一些大学生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亏欠”,却不想自己给予了他人和社会什么,为了虚荣心,他们不愿谈及受过国家和他人的资助,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亟需加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和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数以千万计的人才,大学生无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每个大学生只有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只有对家庭、他人和社会常怀感恩之心、常留感恩之意、常存感恩之情,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一、感恩教育要从家庭开始。没有人会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中国的父母尤其不易,竭尽所能,愿意为孩子付出自己的全部。这种满溢的爱,有时也麻木了孩子对爱的感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应教育子女不能只会接受爱,更应懂得爱的反馈和回报。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这是家庭教育的必备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一种健康的心态,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现代文明的体现。

第二、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对大学感恩意识的培养功能。首先,加强传统美德教育,让大学生懂得知恩图报。通过传统美德教育,使大学生不但自觉感恩报恩,而且唾弃现实生活中那些“知恩不报”或“恩将仇报”的行为,这无形中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其次,以“八荣八耻”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感恩意识。譬如开展感恩活动进家庭、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具体可以设计“为父母洗一次脚”、“为老师敬一杯茶”、“为长者让座”、“扮靓自然”等活动,也可通过开展发表感恩宣言、感恩演讲、写感恩家书、感恩征文等,引发学生的认同共鸣,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感,使学生懂得感恩是做人之本,是快乐之源,使感恩之行成为自然之举。

第三、社会应为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创造良好氛围。感恩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家庭、学校、特别是社会要全力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社会应掀起一股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弘扬感恩文化共同营造知恩报恩的好风气,从而使大学生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工作报以敬意,对社会予以回报,在感恩的氛围中成长,努力塑造完美人生。


参考文献:
[1] 胡虹霞.高校德育应补上感恩教育这一课 [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5):13.
[2] 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1):93.
[3] 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9.
[4]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66.
[5]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21.
[1] 金玉萍(1981-),女,黑龙江肇东人,郑州交通职业学院基础教学部思政教研室教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当代大学生创造心理发展分析与对策的研究
下一篇论文:关于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对策研究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大学毕业论文
最新大学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