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蓝色经济区建设,能够促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更加积极主动地转变发展方式,更加自觉地从战略的高度谋划威海的发展,不断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确保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优势地位。
以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科技力量为立足点,以山东半岛周边沿海城市为参照系,按照城市地缘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我们确定威海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中的定位是:
1.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核心区域的重点城市。
2.海产品生产加工、船舶修造、新能源和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等产业的领军城市。
3.与韩国经贸合作的前沿城市和东北亚海上客运中心。
4.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城市。
依据威海的地域特色及产业分布,坚持统筹兼顾与合理安排的原则,确定威海蓝色经济区的总体布局为“一线、两区、四带”:
一线:千公里海岸线。发挥威海海岸线长、港湾众多、地质稳定、沿海资源丰富的优势,以千公里海岸线为依托,以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为支撑,向海域陆域辐射延伸产业空间,科学规划发展海洋产业、临海产业、涉海产业,将千公里海岸线建设成为生态线、旅游线、经济线,形成海外、远洋、近海、临海、内陆产业统筹、特色突出、层次分明的蓝色经济区发展新格局。
两区:高端产业聚集区。以促进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聚集化为目标,以“高层次人才聚集区、产学研结合密集区、科技成果转化汇集区”为依托,以调整优化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根本途径,大力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重点发展四大高端产业领域,建设十大高端产业聚集园区,着力推动一二三次产业向更高层次攀升,努力打造技术密集、知识密集、人才密集、金融密集、服务密集的高端产业聚集区。
滨海生态人居示范区。加强全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海岸线等生态环境脆弱区域,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生态保护区功能区划的开发建设活动,坚决杜绝各类违法建设;以建设生态威海、精品威海、人居威海为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突出以威海中心城区为主体,以荣成、文登、乳山市区及石岛城区为次中心,建制镇为补充的城市发展格局,加快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化、和谐化的世界人居精品海湾城市。
四带:滨海旅游文化产业带。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威海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被誉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有80多处旅游景区和众多海滩浴场,其中刘公岛、成山头、赤山法华院、银滩4处国家4A级景区;还有9处地下温泉,每天可出水1.5万立方米。我们将依托千公里海岸线,充分发挥山、海、岛、滩、湾和温泉等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国温泉之乡”。
临港物流产业带。根据港口的归属及服务功能,对全市港口岸线资源统一管理。以港口体系为核心,以疏港路连接立体交通网络,延伸物流产业发展空间,形成连通开放型经济与陆域产业发展的临港物流产业聚集带。威海现有17个商港,万吨以上泊位19个,拥有国家一类开放口岸3个、一类开放作业区5个,发展港口物流基础较好。尤其是客运业发展较快,目前到韩国的客滚航线13个、航班64个,均占山东的一半以上。当前我们正在加快整合港口资源,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大港口的改建扩建力度。重点推进威海港国际客运中心和航运服务中心、石岛新港港口物流集配中心等项目,积极拓展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功能。
临海现代制造业带。依据《威海市海岸带分区管制规划》,充分发挥岸线资源优势,在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筑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在荣成镆铘岛建设石油化工基地;在沿海区域科学布局核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依托港口规划建设适宜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临港工业园区。
海洋渔业产业带。根据全市自然环境特征、社会经济条件及渔业资源修复基础,在沿海构筑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贝类和甲壳类,荣成东部沿海、经区沿海海珍品和鱼类,环翠区(和)高区北部沿海珍品、鱼类和藻类三大渔业资源修复链,规划建设乳山湾、五垒岛湾、靖海湾、荣成东部沿海、经区沿海、环翠区高区北部沿海六大养殖区域;依托丰富的海产品资源,在荣成、文登、乳山三市建设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的关键是要找准突破产业和产业突破口。遵照这一思路,我们选择了现代海洋渔业、临海先进制造业、涉海服务业和海洋战略性产业四大高端产业作为突破口,重点规划建设了六大海洋优势产业基地:
一是以海洋“三品”为重点的海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涵盖了海水健康生态增养殖、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渔港服务业。
二是以船舶修造业;为重点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加快建设皂埠湾、俚岛湾、石岛湾三大造修船业聚集区,配套发展船舶零部件产业。 4/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