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有可能的话,教师在最后一问上,尽量开放问题,从文章延伸到现实,发散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打开他们的话匣子。
(三)反馈话语
T:Verygood.Sowhatkindofpersoncanhislittlebrotherbe?
T:Great.That’swhathappenedonemorning.
T:Exactly.That’showthelittlebrotherbecamerich.
T:Agoodjob.Thatisalsowhatweshouldlearn.Don’tbegreedy.
T:Fantastic.That’sthemoral.Happinessliesincontentment.
积极的反馈,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来讲,非常重要。教师要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自由、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自信心。
四、结语
课堂,是交互性的,不是教师的一言堂,也不是学生的听讲堂,是师生双方在共同的课堂环境中相互倾听并交谈。教师除了讲授传递信息外,更应该通过积极有效地课堂提问,刺激学生参与交互的动机,转学生的被动听讲,为主动的驾驭,这样,语用能力,乃至各方面的语言知识才能更有效地吸收、消化以及再创造。
参考文献
1 金传宝. 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J]. 外国教育研究,1998,2.
2 I.W安德森,l.A索斯尼克主编. 谭晓玉,袁文辉,等,译.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 40 年回顾[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 胡青球. 优秀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特征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2007,1.
4 周星,周韵. 大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1.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学习课堂提问和学习动机的相关知识,试图将俩者结合起来,探讨教师如何在英语课堂上,通过有效提问,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实现交互式课堂。
论文关键词:英语课堂,课堂提问,学习动机
当今世界,一场向海洋要食物、资源、财富的“蓝色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眺望国际,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目光转向海洋,对海洋发展战略给予了空前重视。海洋经济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系,并以明显高于传统陆地经济的比例快速增长,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海洋产业已成为国家支柱产业。回望国内,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人口、产业快速向沿海集聚,海洋在生产力布局中的战略空间地位正日益突出。党的十七大则进一步做出了“发展海洋产业”的重要部署,一股强劲的海洋经济发展势头正在中国大地掀起,蓝色经济将成为“十二五”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两次视察山东时,做出了“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指示,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威海既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七个重点城市之一,又是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四个重点城市之一,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一区三带”总体发展格局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威海作为海洋经济大市,打造蓝色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
区位优势独特。威海拥有占山东省三分之一的近千公里海岸线。威海岸线占全国的1/18,海域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接近陆地面积的两倍,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与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是中国大陆与韩国距离最近的城市。从交通设施看,全市拥有3个国家级口岸,开通了威海至韩国仁川、釜山的空中航线,至韩国仁川、平泽、釜山和日本博多、门司、名古屋的海上航线;这一区位优势,决定了威海在中日韩经贸合作特别是正在论证的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进程中将发挥独特的作用,可以说是对韩日开放的"先导区"。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恰在中国经济社会最为发达的京津冀和长三角两大都市区之间,并联接环渤海经济圈和泛黄海经济圈,是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节点城市。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威海的海洋产业已经形成一些产业隆起带,海洋资源优势突出。并且在承接日韩产业转移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区位优势,这些优势都是威海在蓝色经济区发展战略中抢占先机的基础。
综合实力较强。建市23年来,威海经济社会迅猛发展,成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活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现居全省第九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全省第2位。,海洋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沿海分布114个岛屿,浅海、滩涂面积300多万亩,2010年,全市水产品产量达到213.17万吨万吨,实现海洋产业产值1230亿元,增长12%。连续多年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产业增加值5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1%,产业发展与蓝色资源高度关联,可以说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的"深蓝区"。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0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威海在生态环境竞争力和环境优美度竞争力两项排名中进入前十名。分别排名全国第五、第六位。近日,中国海关总署所属《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09至2010年中国外贸100强城市及外贸潜力竞争力前30强城市,山东省威海市以72.8分位列中国外贸100强城市位列第30位。威海市现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制品、木工机械、地毯等生产基地。
海洋资源丰富。全市海岸线长985.9公里,近海生物资源丰富,是我国最重要的渔业生产基地之一;海岸带多为基岩海岸,具有丰富的深水岸线资源;海岸带和近海海域蕴藏着大量矿产资源,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30多种,其中黄金、磁铁、石英砂、花岗岩、锆英砂等在全国、全省占有重要位置;海岸带海洋能蕴藏量较大,主要包括风能、潮汐能、潮流能、波浪能和温差能,开发利用条件较好。
生态环境优良。威海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四季不干燥,不潮湿,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整个辖区依山傍海,自然风光秀丽,旅游资源丰富,城、山、海、岛、滩、湾、林、温泉等独具特色。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城市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和优于国家标准,是全国空气质量、海水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立足于优良的生态环境,着眼于打造世界精品城市,威海坚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的理念,努力建设“小而特、小而精”的新型城市,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随着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中西部加速崛起,东北振兴步伐加快,东部沿海区域发展势头强劲。目前,我国沿海初步形成了“三大五小”的经济区整体布局,“三大”即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五小”指辽宁沿海、山东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和广西北海经济区,这些区域的发展都已经进入国家战略,区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威海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打造威海蓝色经济区,将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提升海洋优势产业,促进海陆统筹、协调发展,推动海洋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海洋经济优势;有利于集约利用海陆资源,保护滨海生态环境,提升“人居”品牌含量;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特别是日韩的产业分工协作,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有利于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发展和新兴产业的培育提升,促进产业结构和产业层次加速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 3/5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