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们知道“龟兔赛跑”是怎么回事,“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有怎样的历史渊源。这样追根溯源,过程轻松愉快,意义也是非同凡响的。
(五)加强突出目的语的作用,这在高级汉语教学中是老师最常用到的,这也是汉语教学高级阶段必须使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摆脱母语的干扰,增加学生接触和感受汉语的机会。吕必松曾经说过:“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是由借助于第一语言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的联系逐渐向建立实物、实情与第二语言直接联系过渡的过程。”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由第一语言思维逐渐向第二语言思维过渡的过程。这种方法恰恰加速第二语言思维形成过程。但是如果用目的语解释目的语时难易度掌握不好,就容易造成越解释谜团越多的后果,在解释新词的过程中引用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的词语,学生就更迷惑了,所以老师在选择例句,例词方面一定要慎重,千万不能越描越黑。
(六)除了以上五种方法以外,对外汉语教学中我们还经常用到比较教学法,例如:学生要学“森”字,就让他先学“木”字,再学“林”字,最后再上升到“森”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能够掌握汉字的结构,理解汉字的理据意义。还有同义词教学法,例如学生要学习“美妙”这个词,我们不使用中介语,也不做过多解释,就用我们以前教过学生“美好”这个词来解释,学生就可以更好的把握词义。直接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导入,学生学起来轻松也感到学过的知识得到使用,不至于觉得所学无用,这样就增加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样正反词义教学法也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有“大”就有“小”,有“新”就有“旧”,有“高兴”就有“悲伤”,有“前进”就有“后退”这样对举出现,学生会觉得汉语学起来比较有意思,容易记忆,也能增加他们日常交流的积极性。
二、理解、记忆词汇的方法
(一)在特定语境中把握词语的意义。
我们知道语境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汉语中一些简单的名词可以用上面一种方法来解决,但也有很多是用上述方法不能解决的,那么不妨放在
具体语境中来理解。在教学中设置合理、常见的语境,学生会置身情境,结合词语内容。我们要教给学生的,不是语言中静态的词汇,而是言语中动态的词汇。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因此,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汇教学。例如“什么”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里,它有七个义项,如果我们不把它放到具体句子里去理解,就不知道它是虚指还是实指,是表疑问还是表惊讶、不满,是任指还是表示责难,或者表示列举不尽,当在句子“今天你干什么?”,“你说什么?”中时,相当于英语中的what,表示不确定的something,anything.当放在句子“我想吃点什么。”“这都什么歪理,还不如不说呢!”就得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什么”代表着与上下文有关联的内容,是确定的,而不是不确定的事物something,anything了,汉语词汇的教学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词语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解释词的语用特点时也要结合语境。例如“下榻”、“会晤”这两个词,如果不结合句子或者给出适用的语言环境,学生往往造出这样的句子:
A.我第一次到兰州,就下榻在友谊宾馆。
B.上班第一天,我会晤了很多新同事。
如果我们告诉学生这是两个文言色彩很重的词。一般要用在正式,庄重的场合,并且应该使用在大人物身上,经常出现在正式的公文或者外交文章中,这样,学生就不会犯类似的错误了。
(二)利用语素义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
这种方法要在了解了汉语构词方法的基础上再使用。在理解了词中的一个语素意思后,再引申出去。继而引申到一系列跟此语素意思相关的词,例如“手”,其本身的意思是指身体的一部分,引申意义是“在某方面有特长的人”,这个引申义是“手”作为语素时的意义,那么,我们就进而可以理解一些由这个语素参与构成的词“歌手”、“网球手”、“坦克手”“骑手”、“能手”“选手”等。类似的词还有很多,我们把这个具有基本意义的语素称为词根或词缀,用它可以构成许多跟基本语素义相关的新词。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及时记忆词语。
我们都知道,遗忘是一种先快后慢,先多后少,逐渐进行的过程。为了克服遗忘,复现成了保持记忆的重要途径。参考北京语言大学对外汉语研究中心教授江新关于“对外汉语词汇的研究”这一章的内容,提高字或词的复现率,产生与之相应的“频率效应”,能够加深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使输入到他们脑中的词都成为高频词。这里我要提供一些提高复现率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老师反复使用,扩大词语出现的频率,给学生从听觉上进行输入,课后就要求定期的复习,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加深记忆。进行不定期回放,提醒学生关注学过的内容,而且这个间距可以越来越大,直到学生掌握为止。在遗忘周期内,老师可以规定词语,让学生造句,扩写,编写对话,甚至让学生表演。 2/3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