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坚持创作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非常好。
二.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物理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应当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室外观察,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开放实验室的探索性实验,研究性的实验课题等。课外探究实验案例 阳光透过树荫成像的探究
目标
1.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小孔成像的原理;
2.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
观察阳光透过树荫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
(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也见到一些非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
进行猜想和预测
① 可能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从而使影子的边缘近似为圆形,如果透光的孔为非圆形,那么形成的光斑也就是非圆形;
② 可能是太阳光透过小孔形成的光斑(像),孔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收集事实证据
学生分2-3人一组,观察阳光通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
让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孔(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观察所成的像。
让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大孔(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教育学论文,观察所成的像。
得出结论和解释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事实,可以归纳出小孔所成的像都是圆形,与孔的形状无关,而当孔大到一定程度,圆形消失,得到与孔形状相似的光斑。
用光的直进原理可以解释上述结论:即,太阳面上的一个发光点透过小孔在屏上形成一个光斑,所有的发光点都形成与自己对应的光斑,从而组合成一个太阳的像。
评价
能否用其他的事实来证明上面的结论呢?
用蜡烛代替太阳光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证实结论是正确的。
能否根据上面的结论能否测出太阳的直径呢?
用直尺量出小孔到屏的距离l和太阳像(即光斑)的直径d,已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L为一个天文单位长度,由小孔成像的理论可以推出
教学建议
对同一个实验现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就会忽视学生的探索过程,而满足于教师对现象的解释。如果立足于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就应该重视学生探索过程的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离开观察和思考不可能有所发现,因此,应当努力提供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平台免费论文下载。而在这个平台上展示的信息要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所谓不确定度,一是指提供的信息与解决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二是指问题的解决途径和结果不一定都是唯一的,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不确定信息是学生内部动机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开发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使课题的信息不确定程度达到最佳的水平。因为过低的不确定度,引不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者就不会得到思维的训练;如果课题的不确定度过高,学习者一开始就接近不了,只好弃之不顾,同样也达不到训练创造思维的目的。在这里,这种不确定度的调整是靠程序性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教师可以改变这些程序性问题,使之适合于你的学生。
设计课外实验活动应当注意: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实验,以满足各种学生的要求;
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从选题、确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实验、撰写报告、汇报等方面逐步增大开放的程度;
3.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热点课题,如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的调查和模拟研究实验等;
4.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多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教育学论文,使每一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工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汇报中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演示、模型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计算机网络)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汇报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观察到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相信通过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将它合理地应用到新教材的教学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第二教育网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特点》
《现代教学研究物理探究学习报告》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