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

“探究式实验”在新教材中的应用_教育学论文

时间:2012-07-13  作者:杨晓梅
本节重点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采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试验,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因此,通过这一节的教学使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接收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三维教学目标较好地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是贝多芬利用木棒传声坚持创作敢于向命运挑战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效果非常好。

二.通过课外实验,培养学生能力

物理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是不够的,应当向课外延伸。通过课外探究性的实验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丰富经验、开阔视野、活化知识,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爱好的活动,发挥自己的特长,培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课外探究性实验活动包括:室外观察,家庭小实验、小制作,开放实验室的探索性实验,研究性的实验课题等。课外探究实验案例 阳光透过树荫成像的探究

目标

1. 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小孔成像的原理;

2.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提出问题

观察阳光透过树荫产生的现象,你看到什么现象?能提出什么问题?

(见到许多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是从哪里来的?也见到一些非圆形的光斑,这种光斑又是怎样形成的?)

进行猜想和预测

① 可能透光的孔近似为圆形,从而使影子的边缘近似为圆形,如果透光的孔为非圆形,那么形成的光斑也就是非圆形;

② 可能是太阳光透过小孔形成的光斑(像),孔的大小可能会影响光斑的形状。

究竟哪一种猜想是正确的呢?

收集事实证据

学生分2-3人一组,观察阳光通过纸片上的小孔在屏上所成的像。

让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小孔(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观察所成的像。

让阳光通过纸片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大孔(三角形、方形、菱形、梯形等)教育学论文,观察所成的像。

得出结论和解释

通过分析所收集的事实,可以归纳出小孔所成的像都是圆形,与孔的形状无关,而当孔大到一定程度,圆形消失,得到与孔形状相似的光斑。

用光的直进原理可以解释上述结论:即,太阳面上的一个发光点透过小孔在屏上形成一个光斑,所有的发光点都形成与自己对应的光斑,从而组合成一个太阳的像。

评价

能否用其他的事实来证明上面的结论呢?

用蜡烛代替太阳光做小孔成像的实验,证实结论是正确的。

能否根据上面的结论能否测出太阳的直径呢?

用直尺量出小孔到屏的距离l和太阳像(即光斑)的直径d,已知太阳到地球的距离L为一个天文单位长度,由小孔成像的理论可以推出

教学建议

对同一个实验现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果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就会忽视学生的探索过程,而满足于教师对现象的解释。如果立足于应用知识和培养能力,就应该重视学生探索过程的设计。

在实践过程中,离开观察和思考不可能有所发现,因此,应当努力提供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的平台免费论文下载。而在这个平台上展示的信息要有一定的不确定度。

所谓不确定度,一是指提供的信息与解决问题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二是指问题的解决途径和结果不一定都是唯一的,有一定的灵活性。这种不确定信息是学生内部动机产生的原因,同样也是开发创造性智力的关键。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应当使课题的信息不确定程度达到最佳的水平。因为过低的不确定度,引不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习者就不会得到思维的训练;如果课题的不确定度过高,学习者一开始就接近不了,只好弃之不顾,同样也达不到训练创造思维的目的。在这里,这种不确定度的调整是靠程序性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教师可以改变这些程序性问题,使之适合于你的学生。

设计课外实验活动应当注意:

1.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供多形式和多层次实验,以满足各种学生的要求;

2.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从选题、确定方案、查阅资料、收集证据、实验、撰写报告、汇报等方面逐步增大开放的程度;

3.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热点课题,如噪声污染、粉尘污染的调查和模拟研究实验等;

4.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学生之间营造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气氛,鼓励学生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多采用小组探究的形式教育学论文,使每一学生都能参与小组工作,发挥各自所长,在汇报中鼓励学生运用口头、书面、绘画、图表、演示、模型等各种方式进行交流,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5.关注学生信息技术意识和运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可以在探究活动中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包括计算机网络)收集与课题有关的信息资料,鼓励和帮助学生在汇报中运用多媒体技术。

“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观察到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相信通过这一新的教学形式,将它合理地应用到新教材的教学当中,对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自主学习能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第二教育网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特点》
《现代教学研究物理探究学习报告》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在江苏高考政治命题中的体现
下一篇论文:“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的简易设计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教育教学论文
最新教育教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