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在江苏高考政治命题中的体现,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创新驱动”的核心战略在江苏高考政治命题中的体现
“创新驱动”是江苏“十二五”规划中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高考改革的要求。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与以往几年相比突出了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打破常规、角度新颖
虽然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主观题中所涉及的几个时政热点如“人民币升值”、“包容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等是备考师生普遍关注的,但这三道主观题的设问却摆脱了大家分析的常见角度,以人们难以预料的全新面貌和特有角度出现,活而有理、难而有据,可见命题人员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求新意识。
二、跨度加大、强调综合
主观题第35题和第37题中的三小问都采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两“块”知识综合考查的形式,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珠联璧合地结合在一起分析问题,大大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在试题中还渗透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如选择题第27题和第33题,分别选用宋朝张先的《花木兰》中的诗句和舒婷的《人心的法则》中的诗句,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择题第10题和第29题的题干都涉及到数学知识。尤其是主观题第34题第(1)问要求学生运用图表提供的数据分别根据原产地原则和根据附加值原则计算中国对美净出口值,很多考生一筹莫展,该题也成为顺利解答主观题的“拦路虎”。今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不拘一格、评价灵活
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在参考答案的评价标准和赋分等方面也体现出鼓励创新的命题思想。一些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可以多元化,不强求千篇一律,只要言之有理,就可以给分论文网站大全。如第37题第(3)问要求考生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这种允许答案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病,体现倡导创新、鼓励创新的时代精神,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要适应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立足能力、突出创新的新要求教育论文,我们务必要实现“两个转变”,即转变教学观念、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预学导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借助预学案这一载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暴露的问题和难点,让学生展示共性的学习疑点,对展示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追问、归纳、拓展、提升,让学生在探究、感悟中提高能力、体验幸福,打造人文的、自主的、高效的幸福课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具有很多优点,依笔者拙见,也有一些问题须提出来商榷:
一、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前提是掌握理论,对理论的考查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应以不超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的知识范围为限。第34题第(1)问的计算和第(2)问答案中涉及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的相关知识并非是考生所学理论,以此为考查内容是否妥当?
二、考查理论的掌握程度,也要注意广度。《政治生活》模块的知识在主观题中只占了3分,在54分的主观题中所占比例与考试说明的规定相差太大,笔者觉得过于淡化试题知识覆盖面,对某“块”知识的考查面太窄,会不利于对中学教学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
上述仅为笔者的管中之见,不妥之处,请专家和同行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