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 1检测要点
(1)桩头宜截取至设计标高再进行测试,应保证测试平面的平整、无浮浆、无混凝土残渣,必要时应采用斧头或者砂轮机打磨。
(2)测试参数设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时域信号记录的时间段长度应在2L/C时刻后延续不少于5ms;幅频信号分析的频率范围上限不应小于2000Hz。
②设定桩长应为桩顶测点至桩底的施工桩长,设定桩身截面积应为施工截面积。
③桩身波速可根据本地区同类型桩的测试值初步设定。
④采样时间间隔或采样频率应根据桩长、桩身波速和频域分辨率合理选择;时域信号采样点数不宜少于1024点。
(3)测量传感器安装和激振操作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传感器安装应与桩顶面垂直;用耦合剂粘结时,应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论文参考,回迁房工程。
②激振方向应沿桩轴线方向。
③瞬态激振应通过现场敲击试验,选择合适重量的激振力锤,宜用宽脉冲获取桩或桩身下部缺陷反射信号,宜用窄脉冲获取桩身上部缺陷反射信号。
(4)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检查判断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
②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③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系统的量程。
4.4. 2信号采集和筛选应符合下列规定:
(1)根据桩径大小、桩心对称布置2-4个检测点,每个检测点记录的有效信号数不宜少于3个。
(2)检查判定实测信号是否反映桩身完整性特征。
(3)不同检测点及多次实测时域信号一致性较差,应分析原因,增加检测点数量。
(4)信号不应失真和产生零漂,信号幅值不应超过测量纱统的量程。
5资料整理解释及成果
现场检测结束后,依据静载荷检测原始数据,计算、整理出静载荷检测结果统计表。
5.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检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5.1. 2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可按下列方法综合分析确定:
(1)根据沉降随荷载变化的特征确定:对于陡降型Q 曲线,取其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对应的荷载值。
(2)根据沉降随时间变化的特征确定:取曲线尾部出现明显向下弯曲的前一级荷载值。
(3)对于缓变型Q 曲 线可根据沉降量确定,宜取S=40mm对应的荷载值;当桩长大于40m 时,宜考虑桩身弹性压缩量;对直径大于或等于8mmm 的桩,可取S=0.05D(D为桩端直径)对应的荷载值。注:当按上述四款判定桩的竖向抗压承载力未达到极限时,桩的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应取最大试验荷载值。
5.1. 3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参加统计的试桩结果,当满足其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时,取其平均值为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
(2)当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时,应分析极差过大的原因,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综合确定,必要时可增加试桩数量。
(3)对桩数为3 根或3 根以下的柱下承台,或工程桩抽检数量少于3 根时,应取低值。
5.1. 4单位工程同一条件下的单桩竖向抗压承级力特征值应按单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统计值的一半取值。
5.1. 5检测报告除应包括(检测报告应包含以下内容: 1 委托方名称,工程名称、地点,建设、勘察、设计、监理和施工单位,基础、结构型式,层数,设计要求,检测目的,检测依据,检测数量,检测日期; 2 地质条件描述; 3 受检桩的桩号、桩位和相关施工记录; 4 检测方法,检测仪器设备,检测过程叙述; 5 受检桩的检测数据,实测与计算分析曲线、表格和汇总结果; 6 与检测内容相应的检测结论。 3.6 检测机构和检测人员)以上内容外,还应包括:
(1)受检桩桩位对应的地质柱状图;
(2)受检桩的尺寸、材料强度、锚桩数量、配筋情况;
(3)加载反力种类,堆载法应指明堆载重量;
(4)加卸载方法,荷载分级;
(5)载力判定依据;
5.2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测数据的分析与判定
低应变检测桩身结构完整性评价的原则为:有无影响桩基正常使用的缺陷存在,如断桩、缩颈、混凝土离析等。具体进行完整性分类时依据相关规范、工程实际情况(如上部结构、工程地质条件、施工因素等)综合分析后给出。
5.2. 1检测报告除应包括5.1.5所示内容外,还应包括下列内容:
(1)桩身波速取值;
(2)桩身完整性描述、缺陷的位置及桩身完整性类别;
(3)时域信号时段所对应的桩身长度标尺、指数或线性放大的范围及倍数;或幅频信号曲线分析的频率范围、桩底或桩身缺陷对应的相邻谐振峰间的频差。
5.2.2本工程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曲线如下:(见附录1)
由附表1可见:本工程低应变反射波法共测58根桩,判定Ⅰ类桩57根(桩身完整桩及扩径桩),占检测桩总数的98.2%;Ⅱ类桩1根(轻度缩径桩),占检测桩总数的1.8%,无Ⅲ类、Ⅳ类桩。本工程压扩桩桩身波速在3422~4000m/s之间,平均波速为3669.7m/s,标准差为191.6m/s。
参考文献
[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7.1
[2]卓报告检(ZSY)字(2009)第05066-1号
[3]陈凡主编.基桩质量检测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
[4]刘屠梅、赵竹占、吴慧明主编.基桩检测技术与实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4
[5]成都地质学院等.应用地球物理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