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导读:回迁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档案号:地—H06105。回迁房工程,某公司任丘基地回迁房工程检测项目设计。
关键词:任丘基地,回迁房工程,检测项目
项目起止时间为2008年10月至2008年11月,工作周期为2个月。工作结束后一个星期后提交检测报告。
该项目是某公司2008年招标项目,建设规模较大,总建筑面积5050.5m2(2栋),地上五层。结构类型为砌块。主要目标是:利用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和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测试,以保证某公司任丘基地回迁房工程的质量。
主要任务:(1)确立检测项目、方法及数量;(2)检测时间安排及进度保证措施;
(3)资料整理解释及成果;
1.2工程概况
拟建的某公司任丘基地回迁房工程1#、2#楼,其场区位于任丘市渤海路某公司任丘办事处小区院内西北角范围,拟建1#楼位于原公司液化气站院内,2#楼位于1#楼以南原锅炉房院内,各楼平面尺寸均为44.40m×8.00m,5层。
1.3.3桩基设计概况
由于原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其设计要求,故采用压扩桩进行加固处理,设计参数详见下表:
项 目 名 称 |
有效桩长(m) |
桩径 (mm) |
总桩数 (根) |
桩身混凝土 强度等级 |
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kN) |
1#楼 |
4.5 |
420 |
137 |
C25 |
380 |
2#楼 |
4.5 |
420 |
137 |
C25 |
380 |
设计参数:设计总桩数137根,桩径420mm,有效桩长4.5m,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5,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为380kN。
二、检测项目、方法及数量
2.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是模拟建筑荷载条件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的原位测试方法。将总荷载分级加到单桩上,同时观测在分级荷载作用下的沉降量,绘制荷载与沉降关系曲线,按JGJ106—2003规范确定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按总桩数的1%,且不少于3根的原则确定试验数量)。
2.2桩身结构完整性(低应变法)
桩身结构完整性采用了低应变反射波法进行测试。也就是用来检测桩身缺陷及其位置,判定桩身完整性类别,它应用了弹性波在一维杆状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和振动的频率特性,当弹性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弹性介质的突然变化界面时,都将产生弹性波反射,这就是桩身波阻抗变化所致。按JGJ106—2003规范,通过分析实测曲线对桩身结构完整性做出评价。(按总桩数的20%确定检测数量)。
具体检测数量详见下表:
项 目 名 称 |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 (根) |
低应变反射波法测试 (根) |
1#楼 |
3 |
28 |
2#楼 |
3 |
28 |
合 计 |
6 |
56 |
2.3检测依据
2.2.1《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 106-2003)
2.2.2中国石油集团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华北分公司勘察事业部提供的《某公司任丘基地
回迁房工程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档案号:地—H06105。
3检测时间安排及点位选取
3.1施工进度总体安排
计划开工日期:2008 年 10 月
计划竣工日期:2008 年 11 月
总日历天数:60 天。
3.1.2现场具备开展工作条件后,按委托方的要求按时进驻现场进行检测。
(1)静载荷试验拟投入1套设备,每根桩约用1-2日。
(2)低应变检测待桩头处理完毕后,在基础底面上进行。
3.1.3资料整理与报告编写:现场检测工作全部完成后2日内提交检测报告。
3.1.4检测点位及桩位的选取
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荷试验桩位的选取由委托方、设计方、监理方、施工方、检测方共同选定。
低应变反射波法检测桩位本着随机、均匀、有代表性的原则由委托方、监理方、检测方共同选定。
4 检测方法技术
4.1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试验
4.1.1静载荷试验是在原位条件下,逐级施加模拟建筑的实际荷载并同时观测单桩相应的变形的一种原位检测方法。现场工作示意图如下:

静载试验现场工作示意图
本次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采用压重平台堆载反力装置、慢速维持荷载试验法,最大加载按设计要求单桩竖向抗压承载力特征值的2倍进行。
4.1.2设备仪器及其安装
试验加载采用油压千斤顶。当采用两台及两台以上千斤顶加载时应并联同步工作,且应符合下列规定:
(1)采用的千斤顶型号、规格应相同。
(2)千斤顶的合力中心应与桩轴线重合。
4.1.2.2加载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条件选择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压重平台反力装置、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地锚反力装置,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加载反力装置能提供的反力不得小于最大加载量的1.2 倍。
(2)应对加载反力装置的全部构件进行强度和变形验算。
(3)压重宜在检测前一次加足,并均匀稳固地放置于平台上。
荷载测量采用并联于千斤顶油路的压力表,根据千斤顶率定曲线换算荷载。压力表精度应优于或等于0.4 级。试验用压力表、油泵、油管在最大加载时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的压力不应超过规定工作压力的80%。
4.1.2.3沉降测量宜采用位移传感器或大量程百分表,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测量误差不大于0.1%,分辨力优于或等于0.01mm 。
(2) 直径或边宽大于500 mm 的桩,应在其两个方向对称安置4 个位移测试仪表,直径或边宽小于等于500mm 的桩可对称安置2 个位移测试仪表。
(3)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3沉降测定平面宜在桩顶200mm 以下位置,测点应牢固地固定于桩身。论文参考,回迁房工程。论文参考,回迁房工程。
(4)基准梁应具有一定的刚度,梁的一端应固定在基准桩上,另一端应简支于基准
桩上。论文参考,回迁房工程。论文参考,回迁房工程。
(5)固定和支撑位移计(百分表)的夹具及基准梁应避免气温、振动及其他外界因素的影响。论文参考,回迁房工程。
4.1.2.4仪器设备:
静载试验设备1套:百分表:3块(1块备用)、型号:50mm;
压力表: 2块(1块备用)、型号:60Mpa;
千斤顶:1块、型号:200T.
低应变桩身完整性检测仪:RSM桩身完整性检测仪1套。
4.2现场试验步骤
    




   




4.2.1试验要点
(1)试桩顶外露的钢筋应截除,桩顶混凝土质量差时应进行加固处理。截除钢筋或加固处理后,应保证桩顶面的平整。
(2)承压板底高程应与设计桩顶高程相同,压板下设20mm中粗砂找平。
(3)加载应分级进行,采用逐级等量加载;分级荷载宜为最大加载量的1/10,其中第一级可取分级荷载的2倍。
(4)每加一级荷载后按第5、15、30、45、60min测读桩顶沉降量,以后每隔半小时测读一次。当每一小时内的桩顶沉降量不超过0.1mm,并连续出现两次(从分级荷载施加后第30min开始,按1.5h连续三次每30min的观测值计算),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5)当出现下列现象之一时,可终止试验:
①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5倍(当桩顶沉降能相对稳定且总沉降量小于40mm时,宜加载至桩顶总沉降量超过40mm);
②某级荷载作用下,桩顶沉降量大于前一级荷载作用下沉降量的2倍,且经24h内未达到相对稳定标准;
③已达到设计要求的最大加载量。
4.3低应变反射波法
本次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桩身结构完整性进行检测。该方法基本原理为:当在桩顶施加一瞬时冲击力后,就有弹性波沿桩身向下传播,在其传播过程中遇到桩底界面或桩间缺陷界面时(即桩径的变化、桩身介质不均匀、断裂等造成的缺陷界面),将会产生反射波沿桩身反射回桩顶,由桩顶安置的传感器检测得到冲击信号及各界面的反射信号时程曲线,经应用专用软件对反射波的时间、振幅、相位、频率等特征进行处理及分析后,可以对桩身结构完整性做出科学的评价。
现场工作示意图如下:
 
低应变反射波法现场工作示意图
4.4现场检测步骤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