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趣味性不强、缺少感染力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未能真正做到“三个贴近”,过于空洞。思政教师应深刻领会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机理,力争“贴近学生”,掌握丰富的素材和教学技巧。
论文关键词:思政课教学,“帖近学生”,教学效果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存在的问题:趣味性不强,缺少感染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来被学生认为是既枯燥难懂,又复杂难考的一门学科。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空道理,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何让学生真正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既好听又好懂,既好学又好用,是值得每一个思想政治课老师探索的问题。我看,重要的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趣味性教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因此,趣味性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原因分析:
(1)理论色彩过浓。
我们的教材,基本上都是在说理论,有时候为了理论的“系统性”,甚至加了诸多不必要的内容。因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是高校的课堂,老师们就想当然地认为要加强理论方面的教育。大学老师一般都是重点高校毕业,他们的学习经历主要是从理论到理论,这样的经历必然会影响到他们的教学。可以看出,多方面的因素引起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2)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过于空洞。
从理论到理念教学方式的必然结果就是,教学内容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过于空洞。我们总想着要从“大处着眼”,结果往往忘记了“小处着手”。于是,很多人对思政课的看法是假话、空话、套话一大堆。说要有理想就过于高尚,说要道德就偏向完美主义。和现实生活学生所看到的差距很大,和学生所真正能做到的差距就更大了。
另外,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没有得到应有的阐释。没有处理好向好的方面引导和正确看待现实问题的关系。不能做到“成绩讲够,问题讲透”。
(3)学生的认知能力有待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较一般本科生要差,他们的一个特点是对感性的东西比较有兴趣,而对抽象的思维兴趣不大。然而现实的矛盾是,一般来说,思政课的学习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个矛盾是天然地存在着。要解决这个矛盾只能是发挥老师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地适应学生的特点,调整自己的教学。
二、如何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1、深刻领会思政课教学的目的和作用机理。
思政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学生以后要能正确地认识社会,面对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的合格的建设者。
学生在课堂上所受到的教育,仅是其所受教育的一部分,在社会生活中,他们会受到更多的教育,尽管有时候,这种社会的教育是起负面效果的。学生在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后,会有自己的一个解释,或者他们感到难以解释,需要老师给予帮助。
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会形成一种自己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也就是说,学生思想的形成,是和社会现象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光盯着谈大理论,离开社会实际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
2、力争“贴近学生”。
当代的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朝气蓬勃,他们处在传统与现代相遇、新生与陈旧交锋、先进与落后对垒、东西方文化碰撞的变革时代,他们的心理、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发生急剧变化,使他们的人生观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充满矛盾的多元取向。很显然,面对这样丰富多彩、易变的教育客体,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如果把握不住时代的脉搏,不知道他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台上台下无形中就会形成“代沟”,其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方法就是了解学生最关注的“热点”是什么,症结在哪里?贴近社会、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剖析社会上存在的种种问题,解答学生的疑难困惑,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为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实际之中,倾听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而不能上课出现在讲台上,课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要保持与学生交流信息渠道的畅通,要主动将有关联系方式告知学生,开展网上留言,课间交流,作业交流等,进而了解学生的实际,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积累、搜集、整理丰富多彩的素材。
思政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力求吃透教材,理顺教学的整体思路,引入生动的教学案例,变“阐述”为“阐发”;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将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制作符合学生特点的教学课件,丰富讲课内容,从而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将优秀影视作品引入教学之中,不仅可以避免以往教学方式单一的缺陷,而且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吸引学生的注意,以其能突破时空限制并提供丰富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对抽象材料的学习不再感到枯燥。[]
4、掌握良好的教学技巧。
我们要改变传统的单向注入式教学,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的双向互动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双向互动,展开平等的讨论交流,教师和学生共同结合自己的体会谈收获与提高,共同研究探讨存在困惑的问题,课堂活跃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达到入耳入脑的目的。在双向互动的讨论交流中,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至关重要。教师要认真思考,深入分析,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正确引导,清楚明白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真实诚恳地谈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有理有据地解开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让学生感到教师值得信赖。只有通过和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才能得到真实的反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想活动,从而能够使教师有针对性地深化教学内容,更加贴切地联系学生关注的实际问题。[]
三、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庸俗化。
要求思政课教学帖近学生并非要将思政理论课变为单靠取悦学生、营造“生动”的课堂氛围的庸俗课。在实践当中,这是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如果这样话,那就矫枉过正了。
2、不可抛弃理论教学。
思政课毕竟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在想办法让课堂生动,让学生感兴趣的同时,应着重注意“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要在平凡的事例中引出深刻的道理来,因为课堂的生动是为着一个目标的,那就是将学生引向理论思考。
3、密切关注教学的效果。
在思政课的教学中,各种各样的探索都是值得鼓励的。只有经过大家的探索(有些甚至是不成功的探索),密切关注教学效果,才可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目标。不论教学效果是否理想,我们都要进行分析,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