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我国企业逃缴养老保险费现象比较严重,已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大量的逃费行为,不仅加剧了基金收入低于基金的给付需求,而且使得养老保险承担着巨大的财务风险,制度也面临着困难。文章的写作目的在于通过分析企业产生逃费现象的各种原因,以求在此基础上探求治理企业逃费的思路。
论文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企业逃费,缴费,对策
由于种种原因,在养老保险基金的征缴上,存在着企业逃费现象,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全国范围来看,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问题日益严重,如下表一及图一:从图一可知1992—1997年收缴率年均下降近3%,其中1997年达最低只有80%!1998—2002年收缴率有所上升,但1998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318亿元,1999年达388亿元。2000—2002年收缴利率虽上升达到90%多,但欠缴却相当严重,2000年6月全国企业欠缴养老金已达414亿元,其中欠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15户,欠费额63.4亿元。2001年底,全国企业累计欠缴养老保险费395.39亿元,其中欠费千万元以上的企业207个,2002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仅清理收回企业欠费就高达143.75亿元。2003—2006年收缴率急剧下降,只有70%多!仅2005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就全国共清理收回欠缴费85.61亿元。
表1 1992-2006年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率
年份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收缴率(%)
95.7
92.4
90.5
90.0
87.0
80.0
89.0
87.0
94.4
94.5
94.9
77.9
77.2
76.0
75.9
注:①1992-1999年数据来自:田松青 .养老保险中的博弈困境及对策 [J].长白学刊 2002年第 2期; ②2000-2002年的数据来自:陈伟诚 .从缴费主体和制度本身看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逃费现象[J] 柳州师专学报 2006(3); ③2003-2006年数据来自:张建忠 .我国养老保险逃费问题研究[J] 武汉大学 2006(3)
图1 1992-2006年我国养老保险金收缴率
二 企业逃费的方式
企业逃费的方式存在多种多样。规模不同,所有制不同,性质不同的企业选择逃费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具体来看,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 拒缴和拖欠,不给职工缴费或想方设法少缴费,或借故延迟缴费
有的企业推诿回避拒不参保,有的企业则以亏损、经济效益不好等为由拒绝按时缴纳。有些企业确实因效益低甚至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从而无能力、条件缴纳养老金。更有企业以经济效益差为由,把已计提应缴的养老金截留下来挪作他用,长期拖欠。
(二) 减少社会养老保险缴费的账面人数,从而规避养老保险计划
因企业缴费额的大小与企业参保人数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因此许多企业通过减少参保人员数来降低缴费。账面人数的减少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绝对地减少劳动力投入量,用资本加以替代或延长职工的工作时间来弥补劳动力的不足;另一种途径就是增加临时工,减少或频繁使用短期合同工,减少养老保险人员数量。另外,一些企业把部分人员工资变成劳务费用,用转账支票转到劳务输出公司变通,使与劳动者之间的劳动关系相互转移,而一些不负责任的劳务输出公司、中介机构只负责为用人单位套取现金,不负责劳动者的养老保险。这种“新现象”已日益严重。
(三) 变相减少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即减少缴费基数
按照政策规定养老保险费应以在职职工的工资总额为基准计提。工资总额包括基本工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部分。于是许多企业在办理参保手续时以各种方式来减少申报工资总额。有些企业直接报低职工工资总额,降低保费提取标准;有些企业将职工的各种津贴、经常性奖金和其他工资排除在外,只以职工的基本工资来提取。而事实上,目前工资分配中激励部分在个人工资性收入总额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基本工资所占比例反而较少,因此申报的工资总额远远低于实际情况。
三 企业逃费的影响和后果
从上述数据不难看出,目前企业漏逃养老保险费的现象已相当严重,如对此现象视而不见,长此以往将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一) 严重损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企业瞒报、漏报养老保险缴费基数,缩减养老保险缴费数额,其直接后果必然是导致本企业员工退休待遇的降低。同时,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规定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费主要用于社会统筹(2006年后企业缴费部分全部放入统筹账户),离退休人员养老基本上就来源于此。在这种“代际转移”方式下,养老保险基金总量减少,必将直接影响到已退休人员正常的待遇支付。
(二) 它导致养老保险缴费不断提高并高于实际应有的费率。
为保住基金收支平衡,必须相应提高征收费率,弥补基金缺口,这样缴费率就会不断提高。这必将加大企业的劳动力成本,阻碍企业深化改革,影响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为了维持自身的利益及市场竞争力,就容易采取逃费手段,以致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三) 影响保险基金收支平衡。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是“现收现付”与“部分积累制”相结合,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模式。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按照“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原则。企业大量欠费使当前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给付出现巨大的收支缺口,而为了支付当期养老金,在职职工的个人账户积累普遍被挤占、挪用,造成了个人账户的“空账运行”。这直接威胁到了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及良性循环。
四 企业逃费的原因分析
(一) 企业方面的原因
1.资本追逐利润最大化的本性是根本原因。
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获得利润是其经营目的所在,生产成本自然是越低越好。面对养老保险费用,其本能反映是尽量避免或逃缴。理论上的社会养老保险费是在税前支付,这样可以转嫁给消费者,因此企业可通过提升产品价格把增加的成本转移到消费者身上。然而现实激烈的竞争市场,尤其是产品富裕的“买方”市场,这种转嫁很难实现。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其产品主要优势就在于价格低廉。因此,为获得竞争优势取得最大的利润,作为“理性经济人”的企业很本能地选择逃费,以此来压低生产及人工成本。
2.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经济效益不理想是逃费的直接原因。
不能否认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也存在着逃费,但欠缴养老保险费的主要还是经营效益差、债台高筑的企业。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的调节,企业困难重重,大批企业处于亏损状态,支付能力不足。在张毅对宁夏企业逃费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在1883家欠费企业中,有1131户,约60%的企业无力缴费。
(二)劳动者方面的原因
1.劳动者和雇主地位不平等。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