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摸清广州市某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情况,为其激励机制研究打好基础,我们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通过现场填答、电子邮件两种方式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70份,回收率60.87%;有效填答问卷66份,有效回收率57.39%。其中共发放网络版问卷75份,回收32份,回收率为42.67%;共发放纸质版问卷40份,回收38份,回收率为95%。其中网络版与纸质版都有两份问卷没有填答完整,为无效问卷。最后,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一)志愿者基本情况分析
1、性别、年龄与学历
表1性别分布表

表1显示,该机构的志愿者性别结构中,女性占74.2%,男性只占25.8%,符合大多数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性别构成实际情况。
表2年龄分布表表3学历分布表
 
表4学历*年龄交互分析表
|
|
年龄分类
|
总数
|
|
|
18—30
|
30—45
|
50—60
|
60岁以上
|
|
高中、中专及以下
|
1.6%
|
1.6%
|
1.6%
|
1.6%
|
6.3%
|
大专
|
19.0%
|
12.7%
|
3.2%
|
.0%
|
34.9%
|
本科
|
41.3%
|
7.9%
|
1.6%
|
1.6%
|
52.4%
|
硕士
|
4.8%
|
1.6%
|
.0%
|
.0%
|
6.3%
|
总数
|
66.7%
|
23.8%
|
6.3%
|
3.2%
|
100.0%
|
如表2、表3、表4显示,该机构拥有一支学历较高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从年龄分布来看,45岁以下的志愿者占到了总被调查人数的90.5%,其中30岁以下超过总被调查人数的一半,占到66.7%。表3显示,本科以上学历为59.1%,而93.9%的志愿者达到了大专以上学历。表4年龄与学历的交互分析表中,年龄较高的志愿者,其学历水平相对较低,但通过笔者与志愿者的长期接触发现,老年志愿者虽然学历较低,但其丰富的阅历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志愿者的辅导知识,能较好地为机构服务对象提供服务。
2、服务时间
表5显示,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者总数中占到了43.4%,参与热情较高,绝大部分都愿意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过来机构提供服务。大学生年轻、有活力、文化素质较高,使得该机构的志愿者队伍有十分突出的优势,同时,大学教师、公司职员、法律工作者,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心理咨询师等各种职业人员的加入使得该机构的志愿者之间可以相互学习交流,丰富学识。
表5身份*参加服务时间交互分析表
|
|
参加时间
|
总数
|
|
|
双休日
|
工余或课余时间
|
节假日(包括寒暑假)
|
只要需要、任何时间都可以
|
其他
|
目前的身份
|
在校中学生或中专生
|
1.9%
|
.0%
|
.0%
|
.0%
|
.0%
|
1.9%
|
在校大学生
|
15.1%
|
43.4%
|
11.3%
|
.0%
|
.0%
|
43.4%
|
在校研究生
|
1.9%
|
1.9%
|
.0%
|
.0%
|
.0%
|
3.8%
|
大学教师
|
1.9%
|
3.8%
|
1.9%
|
.0%
|
.0%
|
3.8%
|
中小学教师及幼儿园教师
|
.0%
|
3.8%
|
.0%
|
1.9%
|
.0%
|
3.8%
|
法律工作人员
|
3.8%
|
.0%
|
.0%
|
1.9%
|
.0%
|
3.8%
|
政府机关工作人员
|
.0%
|
3.8%
|
.0%
|
3.8%
|
.0%
|
5.7%
|
公司职员
|
5.7%
|
15.1%
|
3.8%
|
1.9%
|
1.9%
|
20.8%
|
未就业人员
|
.0%
|
.0%
|
.0%
|
1.9%
|
1.9%
|
3.8%
|
退休人员
|
.0%
|
1.9%
|
.0%
|
3.8%
|
.0%
|
5.7%
|
心理咨询师
|
.0%
|
3.8%
|
.0%
|
.0%
|
.0%
|
3.8%
|
总数
|
30.2%
|
77.4%
|
17.0%
|
15.1%
|
3.8%
|
100.0%
|
从上述对于志愿者基本情况描述来看,该机构志愿者队伍年轻、有活力,素质高,具有较高的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但为何这些志愿者最终会选择离开,主要根源是否在于激励机制问题?下面,笔者将根据问卷着重分析该机构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二)志愿者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本文主要借助胡蓉对于志愿者激励机制份的分析框架,从志愿者机构的需求获得与否、志愿者所获得的外在性激励以及内在性激励等三个方面来分析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激励机制。
1、机构志愿者的需要与获得分析
根据机构志愿者调查问卷中关于志愿者为什么参加该机构的服务的分析,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期望分布见图1:

注:上表中横轴“1”表示第一位的期望,“2”表示第二位的期望,“3”表示第三位的期望
图1志愿者期望分布图
如图1所示,在接受调查的志愿者中,85%的志愿者都期望自己能够帮助到别人,45%的志愿者期望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令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而39%的志愿者期望通过参加志愿者服务可以提升自己的能力,30%的志愿者期望增加自己的社会见识,26%的志愿者则认为参加志愿服务是自己的社会责任。
从前文的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志愿者的需求满足与否与志愿者是否留在该机构继续提供服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本问卷设计的第30题“你觉得在志愿活动中获得了什么?”,即对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的获得进行分析,得到具体数据分析(见表6)如下,73.6%的志愿者认为自己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帮到了有需要的人,54.7%的志愿者认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令自己的生活更加地充实了,60.4%的志愿者认为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49.1%的志愿者表示通过参加志愿活动增加了社会见识,43.4%的志愿者表示自己感觉到通过参加志愿服务承担了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对上述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期望与获得的对比,笔者发现机构基本满足了志愿者的需求与期望,大部分志愿者觉得自己在帮到别人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并丰富了自己的生活,增加了自己的社会见识及阅历。由此可见,志愿者的需求满足情况并不是构成该机构志愿者流失率高、志愿者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表6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获得
|
反应数
|
个案百分比
|
频数
|
百分比
|
帮助有需要的人
|
49
|
19.8%
|
74.2%
|
实现了宗教信仰理念
|
2
|
.8%
|
3.0%
|
令生活更加充实
|
37
|
14.9%
|
56.1%
|
增加社会见识
|
31
|
12.5%
|
47.0%
|
有助于找工作
|
2
|
.8%
|
3.0%
|
结识了很多朋友
|
25
|
10.1%
|
37.9%
|
承担了社会责任
|
26
|
10.5%
|
39.4%
|
有助于倡导社会文明
|
12
|
4.8%
|
18.2%
|
提升了自己的能力
|
36
|
14.5%
|
54.5%
|
单位组织的赞赏
|
1
|
.4%
|
1.5%
|
亲友的认同
|
3
|
1.2%
|
4.5%
|
拓宽了生活圈子
|
19
|
7.7%
|
28.8%
|
其他
|
5
|
2.0%
|
7.6%
|
总数
|
248
|
100.0%
|
375.8%
|
2、外在性激励分析
本文所提及外在性激励主要从物质性激励、社会情感性激励及对工作环境的满意度三个维度来进行测量。
(1)物质性激励
物质性激励则主要是包括提供交通费、工作餐、颁发志愿者认证证书、赞助商提供的物品、志愿者的制服、纪念章、奖券等物质性的激励。据调研,该机构为每一位参加志愿服务的志愿者都办理了志愿服务工作证,使志愿者在工作室内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得到组织的认同;同时还为志愿者提供工作餐、交通费补贴及工作服等,为志愿者外出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如在交通费的补贴上,每次金额只有4元,而且机构还不能及时地给予,通常会滞后3个月左右。 2/4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