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管理学论文

浅谈高校中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时间:2011-04-2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高校的管理也同样适合,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更加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激励制度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高校管理工作是围学校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应该通过有效地运用一些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在其岗位上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工作。
关键词:以人为本,精神激励,高校管理
 

[摘 要]科学的激励机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对于高校的管理也同样适合,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更加有利于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在能力;有利于培养员工对学校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民教育成为社会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紧随国家发展全球化竞争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院校的管理体制也要跟随变革,以人为本的管理体系成为激励高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于高等院校的可持续性发展意义重大。

1 激励的本质

激励是引导人们作出特定行为的力量的组合。论文参考网。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就是由于需要、愿望、兴趣、感情等内外刺激的作用,使人处于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从管理学角度来说,就是激励热情,调动人的积极性。一个激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现并满足开始,通过实施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激励行为,最后以对方的需求得到满足而告终。同时,当人得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新的需求就会产生,这就意味着下一个激励循环的开始。

激励制度可分为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作用对象不同。物质激励作用于人的生理需求方面,是对人得物质需要的满足。精神激励作用于人得心里需求方面,是对人得的精神需要的满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在物质相对丰富的今天,物质激励不能代替一切,我们必须掌握适度。必须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地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2 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本管理是以人本身的发展为基础的新派管理哲学和管理行为价值体系。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要求企业重视人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其核心思想就是确立人的主体地位,发扬人的内在价值。论文参考网。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要求企业在计划、安排、组织、实施整个过程中应始终贯彻人性化、知识化的管理。论文参考网。以人为本的管理就是使人获得自由、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深刻认识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的基础上,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实现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1以人为本的精神激励管理的必然性

精神激励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管理中讲求的以人为本不只要满足被管理者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满足被管理者的社会与心理方面的需求。现实生活中,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并不只是与作业条件得好坏有关,而且与员工的情绪也有很大关系。曾有一项调查实验表明:工作的物质环境和福利的好坏,与工人的生产效率并非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员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却很大。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运用精神激励机制,最大限度满足员工的社会和心理需求并使之达到平衡,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2.2 精神激励使工作效率最大化

人的潜能是否能得到发挥,工作是否有成效,不仅取决于使用配置的客观情况是否合理,更重要的是要受到人的主观积极性的影响。影响个人(或集体)的工作成效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个人(或集体)的能力、个人(或集体)的积极性、所处的环境条件。可用公式表示如下:个人(或集体)工作成效=个人(或集体)能力×个人(或集体)积极性×环境条件。当个人能力和环境条件两个变量固定不变的时候,个人积极性越高,工作效率也就越大。实践证明,通过科学的激励方法提高人的主观积极性,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力。

1929年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工厂实验”,得出结论:员工的生产效率与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并没有明显的因果关系,但却受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巨大影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詹姆士也在研究中发现:员工在实行计时工资时仅发挥其能力的30%,而在受到激励时可发挥其能力的90%。由此可见,企业领导人必须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将员工看成是“自然人”,满足其物质需求,又要将员工看成是“社会人”,给予他权利、关怀、相互的认同、成长的空间和自我实现的机会等。

3加强高校中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

3.1转变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高校管理工作是围学校的发展为前提条件的,应该通过有效地运用一些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在其岗位上为学校的发展目标而努力的、积极地、富有创造性地工作。而高效、有力的管理工作需要高素质、高水平的管理人员来完成。因此,在对学校各教职工管理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放在第一位,尊重人的价值,重视人性的完整性和人的需要的多重性,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更能够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潜力方面,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具体表现在八个“人”上,即重视人、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激励人、凝聚人、培养人。

3.2加强激励机制,创造公平竞争机会

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把学校工作分为教育、教学、管理三个部分开始,管理就成了学校永恒的课题。在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已成为学校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建立健全人性化的科学管理体系,激发人潜能,是保证教育改革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办好学校的关键之一,而只有建立起激励人才开拓进取、激发人才聪明才智、凝聚人才团结进取的良好激励机制,才能调动人的潜力和创造力。高等院校要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在不同职位、不同岗位分别采取竞争上岗、双向择岗、目标定岗、员工评岗等方式进行用工制度改革,努力创造一个机会平等、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人才激励环境,让每个岗位上的人都能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从而既满足了教职工自我价值的需求,又为高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3.3实施爱抚管理,强化集体归属感

根据马斯洛的个人需要层次理论,个人在满足了自己的基本生理需要以后将产生以精神需要为主层次的社会的需要,因此,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应建立一种亲密无间的情感关系,要理解、关心、尊重和爱护教职工,也就是实行爱抚管理,只有不断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才能更加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内在工作动机,激起人们的自觉行动。在日常的工作中,校领导要主动关心、帮助、体贴教职工,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积极为其办实事、解难事。他们的思想有负担,可以有人倾谈;他们的生活遇到困难,可以及时的给予帮助;并且帮助解决其子女就近入学、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开展各类的评选活动来营造一个温馨的校园大家庭,从而增强广大教职工对集体的归属感。同时加强民主管理,通过职代会、校务公开等形式,引导广大教职工参与学校的重要决策和管理,增强广大教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使他们把个人的成就与学校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构筑起学校、部门、个人“三位一体”的命运共同体,并自觉地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积极工作。


[参考资料]
[1] 韩庆祥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J]学习月刊2004,(2)9-10.
[2] 陈志尚 人学管理[M]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3] 余刘军 论激励机制的组织效应[J]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9,(3).
[4]王健炜 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调动员工积极性[J] 国外油田工程,2003,(11).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浅谈高校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
下一篇论文:浅谈高职院校班级管理
经济管理分类
电子商务论文 人力资源管理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管理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网络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
酒店管理论文 物流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教育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广告设计论文
相关管理学论文
最新管理学论文
读者推荐的管理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