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政治论文

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思考

时间:2011-04-22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贯穿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难题,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青年的特点,注重调动大学生青年的内在积极性,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载体。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部门、志愿机构和社会各界人士都热心义务工作,政府大力投资志愿组织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企业为在社会上塑造良好的公益形象而积极资助公益事业,志愿机构为人们参与义务工作提供机会、培训和嘉奖,从而形成了政府、志愿机构和企业互相协调、互相补充的社会服务体系。
关键词:高校,青年志愿者,服务体系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贯穿在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大量西方思潮涌入,大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一个难题,由共青团中央组织发动的青年志愿者行动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当代大学生青年的特点,注重调动大学生青年的内在积极性,把服务社会与教育青年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了一个有效的载体。但是,在组织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一、高校志愿者组织及其活动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志愿者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力量呈现起步较晚,发展较快这一态势。据共青团中央2000年开展的专题调查显示,自1993年12月共青团中央启动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发展,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1]。但是随着高校志愿者组织建设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原有的高校志愿者管理体制不再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社会层面上,志愿者活动缺乏资金的保障;志愿服务相关的政策乃至立法不健全。在组织层面上,志愿者活动培训机制没有建立;活动长效性不足。在活动的层面上,志愿者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志愿者活动与社会需求脱节等等。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青年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关键是要构建青年志愿服务的体系,政府、社会、高校在青年志愿服务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各自不同的职能。

(一) 社会层面上,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不健全

1、对志愿服务的理念认识存在偏差

对比国内外的志愿服务开展情况,在社会志愿服务氛围和对志愿服务理念上的差别较大。我国地方政府缺乏对志愿服务的功能定位,没能把高校青年社区志愿服务与地方社区的社会事业统筹考虑、协调推进。再加上宣传力度不够,许多人对志愿服务、志愿活动、志愿者等概念不了解,志愿者的身份、荣誉、行为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有的市民认为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只是一种形式,认识不到它们是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 对志愿服务的立法需要加强

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立法保障也是国际志愿服务所以能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原因。我国志愿服务的有关立法,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政府具体部门根据各自的工作需要,分别在文件和法规中对开展志愿者活动作了一些要求。1994年4月,民政部和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发出《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的通知》;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开展国际老人年活动意见的通知》。二、各个地方对志愿服务规范的条例。1999年,广东省通过了《广东省青年志愿服务条例》,2001年5月,南京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的决定》。论文大全。但是目前为止,尚没有全国统一的立法。

3、志愿服务的资金保障不到位

资金的短缺成为了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主要障碍。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青年志愿活动资金来源主要是依靠学校划拨给团委有限的一点经费,这对于以“奉献”为宗旨之一的青年志愿活动来说是杯水车薪。论文大全。从浙江W学院的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经费主要依靠学校拨款(如图1-1)。

(图1-1)志愿者活动经费来源

(二) 组织层面上,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

1、志愿服务活动在时间上局限于一些时间段

许多高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往往都是在一些重大纪念日或节日。每年的三月份是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轰轰烈烈的一个时间段,然后是在暑假社会实践期间再开展一些,其他时间就偃旗息鼓了。志愿服务出现“一阵风”和连续性较差的现象,工作缺少持久性。

2、 青年志愿者的激励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第十二条规定:团组织、志愿组织依据己认定的注册志愿者服务时间,实行星级认证制度和奖章授予制度,结合注志愿者服务业绩,推荐其参加评选表彰活动。志愿者注册后,参加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30小时的,认定为“一星志愿者”;达到60小时的,认定为“二星志愿者”;达到100小时的,认定为“三星志愿者”;达到200小时的,认定为“四星志愿者”;达到300小时的,认定为“五星志愿者”。[2]但是在一些高校,对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组织中激励政策不够重视,只是注意活动的开展。使得参加志愿者工作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活动后便缺乏激情,对志愿服务工作的热情也急剧降温,最终导致志愿者队伍缺乏稳定性。

从浙江W学院的调研情况来看,有42%的学生选择希望能给予“精神奖励”;有41%的学生选择“能给予适当的交通、午餐补贴”;8%的学生选择给予物质奖励;9%的学生选择“不需要奖励”

(图1-2)志愿者奖励情况统计

3、 学生志愿者的新旧交替太快,影响活动的持续开展。

志愿者骨干新陈代谢过快,致使骨干队伍青黄不接,造成组织发展的不稳定。加上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和项目建设缺乏连续性,许多原来服务较为出色的项目随着人员变化而中断,特别是关爱孤寡老人和特殊儿童一类的助老扶残项目。在浙江W学院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中也出现了这一情况:“亲情AB卡”项目在刚推出时得到了老人的好评。该项目由社区的老人和学生结对,在A卡上写着老人的信息留在学生手中,在B卡上写着学生的信息,老人有需要帮助可以及时和学生取得联系。但是随着学生毕业把接力棒交给学弟学妹时,老人又得重新认识和熟悉新的同学,活动效果明显受到影响。对此,在座谈中,有的学生提议是否可以让毕业的学生持续爱心活动。笔者认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学生的建议未尝不可以尝试,但无论是新成员的接替还是老成员的延续,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确保活动的可持续性。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有效性探讨
下一篇论文:构建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政治论文
最新政治论文
读者推荐的政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