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在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文学作品 个性化解读 教学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阅读欣赏显得十分冷漠,缺乏年轻人应有的阅读欲望和热情。原因是什么呢?从教材层面来看,可能是教材所选的经典作品,由于时代、审美趣味的不同,学生难以感知作品的美。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教师层面来看,未能真正在文本和学生之间起到良好的沟通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的阅读欲望和需求。如何来破解这一难题呢?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训练“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
一、尝试自学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文学作品的教学也不需要老师的讲授面面俱到,有些内容完全可以交给学生自学。比如作者生平,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关作者和作品的逸闻趣事等,教师放手让学生去查资料,去搜集整理,去去伪存真。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组织学生交流,提炼,把这些信息变成自己的东西保存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选择能力,也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二、独立阅读。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还在面向全体的同时,还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比如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之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提前拟一个《红楼梦》原著的阅读规划,时间原因,可以不读完原著,但相关的章回的阅读是必需的,比如读《红楼梦》的前三回。学生的个体独立阅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高中语文教学论文范文激发求知欲,还可以培养他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起到了铺垫作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质疑探究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因此,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比如:在进行曹禺《雷雨》的教学时,就可以打破前人的藩篱,启发学生大胆质疑。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繁漪对周萍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周萍对四凤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周冲对四凤的爱是一种什么样的爱?这么多爱交织在一起,为什么会造成那么惨烈的悲剧?让学生敢于大胆想像,表达出自己独具个性的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合作分享
这一方法旨在培养学生的收集整理,协调交流,分享合作能力。以达到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学习目的。比如在进行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教学时,可以事先把学生分为几个小组,分别收集以下资料:1.莎士比亚的生平和趣事。2.莎士比亚的诗歌成就。3.莎士比亚的戏剧成就。4.莎士比亚写了哪些著名的喜剧和悲剧。5.你最喜欢的剧本是什么。6.最使你感动的人物是谁,为什么使你感动。每个学生把收集的资料整理成一张小卡片,在全班交流。交流过程中,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知识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在整个合作分享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表现欲望很强,可以很好的达到教学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语文教学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