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以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_德育论文

时间:2011-06-11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正确认识耻感教育的价值。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关键词:耻感教育,大学生,道德素养
 

在当代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文化思潮的冲击下,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现象在大学生身上日益凸现,正确认识耻感教育的价值,将其纳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一、耻感教育是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根基

耻感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重视耻感教育在个体道德品质养成、社会道德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显著特点。作为道德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耻感教育在确立大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树立大学生高尚的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可贵的道德情操和强化大学生道德自律等方面,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一)耻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

“人是有意识、有理智、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因而人们的心理状态、对事物的感受、看法、反映以及由此而做出的行动调整,对于个人……都必将产生极大的影响。[1]因此,人能知荣而有所为,知耻而有所不为。大学生养成亲善避恶的道德品质,须以对邪恶之事产生强烈的耻辱感为前提。

一方面,耻感教育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奠定心理基础。耻感教育使大学生对自身或他人的负价值和无价值的的行为产生一种“自耻”和“耻于人”的情感,直接表现于一种否定性的内在情感的形成,这种情感通常源于自我评价或他人对自身的评价。耻感教育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羞耻情感是当代大学生所需的,这种情感作为大学生内心深处判断善恶是非的重要标准,再加之固有的求荣避辱之心从反面促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另外,耻感教育也为大学生对自身行为不断“内省”提供心理基础。耻感意识的培植,才能使大学生自觉反思和纠正自身的不当思想或行为;与此同时德育论文,在循环往复的“内省”过程中,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耻感意识日渐强化并得以巩固。马克思指出“耻辱是内向的愤怒”,[2]这种强烈的耻感意识,促使大学生继续反思和纠正自身的不当思想或行为。总之,耻感教育催生自省,自省又不断强化耻感意识,进而促使大学生确立起正确的道德取向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另一方面,耻感教育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道德取向提供了心理动力。“知耻近乎勇”。(《礼记》),“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羞耻心的存在,能够阻止人类免于堕落,……进而促进人类的向上心。”[3]耻感本身对人形成一种反向的激励,促使人的内心萌生一种追求和实践善的冲动。通过耻感教育,大学生将认识到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判断之间存在的差距,从而产生一种积极消除或缩小这种差距的情感冲动。因此,可以说耻感教育是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产生的认识和情感基础,为大学生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心理动力。反之,如果大学生对善的追求只停留于知识层面,却不具有最起码的耻感意识,就将不会产生追求和实践善的强烈情感冲动和心理动力,从而也不能真正去践行道德行为。

(二)耻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和培养可贵的道德情操

耻感教育在当代大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观念方面,主要表现为:首先,转换大学生道德评价的着眼点。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输赢成败似乎成了做人做事的最高准则。凡事着眼于成败,以赢为荣,以输为耻,也逐渐成为大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着眼点,对名利的关注加大了对善恶的忘却,于是,“拿来主义”,“史上最牛硕士论文抄袭”,考试作弊等现象在大学校园层出不穷。通过耻感教育,使大学生将道德评价标准的着眼点放回到善恶上,以善为荣,以恶为耻。其次,荣辱颠倒观念的扭转。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自我扩张本性的等价交换原则和趋利原则,自发地侵袭和浸染着大学校园,使得大学生很容易将社会道德准则和市场经济原则混为一谈德育论文,造成“拜金主义”、“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在大学校园的泛滥,是非、善恶和美丑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道德、自尊变得苍白无力。通过校园氛围的荣耻的正确褒贬,校园纪律制度建设的加强等,使大学生在对真善美、对崇高的追求中,不断净化自己的道德观念。再次,提高赞美标准。“好雷”、“剽悍”等逐渐取代了耻感词汇,耻感词汇的重要性和真实意义被忽视,道德底线一降再降。通过规范大学校园用语和大学生行为,来拯救那一丝逐渐微小、在风中摇曳的羞耻感。

一个人的道德表现或行为,往往是其道德情操的直接外化。道德情操是大学生塑造自我、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源泉。针对当今大学大学生道德规范和评价标准的混乱,耻感淡化乃至缺失的现状,进行耻感教育,能激发大学生寻求和探究耻感底线的意识和能力,以此为基础真正地知荣明耻,基于内心鲜明稳固的廉耻意识,而对外界行为作出的反应和行动,恰恰成为大学生追求人生价值实现的不竭动力,大学生将内心的耻感意识与人生的价值追求相联系后,将迸发出强烈的坚韧精神以求得自我的实现和超越。

(三)耻感教育有助于大学生强化道德自律

大学生已经结束了对惩罚的恐惧而来接受道德约束的儿童期,渡过了依据他人和社会的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少年期,正进入具有独立的社会道德判断能力和实践道德能力的青年期,要使大学生在行为中按照特定的道德要求去做,就必须使其具有坚定执着的道德内心信念。耻感是他律性和自律性的有机统一:耻感是他律的,只有对耻感他律的尊重,一个人的耻感反应及其在耻事面前的主体性才能越强,其耻感的自律的程度也就越高;耻感又是自律的,一个人只有在自律性耻感的激励下才能完成道德耻感由情感向意志、信念的积极转化,最终养成个体尚荣知耻的美好德性。因此,自律是“耻”的更深刻的道德哲学本性,在中国文化中,耻本质上是一种“内化的制裁”即自律。[4]康德对道德自律是无比赞赏的,“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维,它们就给人心灌注了时时在翻新、有加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5]首先,耻感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自律品性养成的前提。大学生对道德原则的真正遵守和服从建立在其自律品性养成的基础之上,而大学生的严格自律又往往以其自身强烈的羞恶之心为前提。因此,某种意义上说,耻感教育是大学生自觉遵守道德原则的前提。大学生只有树立了科学适度的耻感意识,才能明辨是非,才能抵御各种不良思想或行为的诱惑,才能真正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律。正是基于羞耻感的这些深层社会意义,清代学者龚自珍提出了“教之耻为先”的教育理念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其次,耻感教育是大学生道德自律强化的重要途径。道德人格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德育论文,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情感态度。情绪、情感是个体道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行为主体的行为取向和行为特征,是引发个体道德实践活动的根本动力系统。耻感作为人所特有的高级社会性情感,就是一种促使人们遵循道德规律,实施道德行为的道德情感。一个真正具有耻感的人,从不屈从于外在道德权威的震慑,也不盲从于外在道德原则的规约,而是相信自己的理性分析,敬重自己的道德信条,坚持自己的价值判断。一旦意识到自身或他人的思想行为违背了社会普遍认同的道德原则,就会主动萌生耻感,自觉实施弥补自己过失的道德行为,努力实现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

因此,在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加强耻感教育,在涵育和葆养学生的羞耻心,愧疚感的过程中,夯实大学生内心深处的耻感底线,最终为大学生崇高道德理想的树立和高尚道德境界的实现奠定基础,是培育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根基。

二、当代大学生耻感教育的路径思考

(一)耻感文化教育中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

在耻感教育实践中,使大学生“明耻”的方式往往简单地变成了另外一堂思想政治教育课,明显偏离了德育的初衷,道德教化绝不是将规范教条印刷到课本上,经由学生背诵铭记就能自然学会的,这一单向度的灌输模式往往导致耻感文化只能停留在道德主体的外部层次而无法内化。耻感文化教育应当是系统的工程,是要在大学生形成严格道德自律的基础上才能衍生出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大学耻感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融合势在必行,在此基础上,双向度的耻感才能在鲜活的道德情境下复活。

所谓隐性教育,是对应于显性教育方式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显”与“隐”是二者各自的基本特点,也是二者之间的根本区别。显性教育的“显”主要表现为教育方法的灌输性和强制性,教育目的的显见性和直接性;隐性教育的“隐”则主要表现为教育方法的诱导性和渗透性,教育目的的隐蔽性和间接性。对于具有相当知识层次,对私人生活和个人隐私具有较强保护意识的大学生群体来说,直接将耻感、儒家伦理、道德戒律塞给学生,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与其无效率地灌输道德教条,不如开辟新的教育途径:让学生拥有道德教育主动权,通过大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大学生道德领域的自我治理、教育和完善。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乌鸟情,愿终养—传统文化“孝”对青少年的影响_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关于我国高校大学生“三生教育”的研究_形式与方法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