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大学毕业论文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对高校辅导员的启示

时间:2011-04-24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tion,简称IA),又称为“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tiondisorder,简称IAD),在医学上也被称为“病态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自精神分析问世以来,其理论、观点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网络成瘾,精神分析,自我防御
1 问题的提出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tion,简称IA),又称为“网络成瘾症”(internet additiondisorder,简称IAD),在医学上也被称为“病态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这种新型的心理疾病主要是由于过的使用互联网,使自身的社会功能、工作以及生活等方面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损害。[①]从心理上来讲。主要表现在对网络的依赖性和耐受性;从生理的角度上讲,这类疾病对人的健康危害极大,尤其会使人体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失眠、紧张性头痛等,同时还会使人食欲不振,还会造成个体的免疫系统机能下降。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课余有大量的自由时间、远离父母,缺少必要地约束有大量的接触网络的机会与时间。面对互联网构建的虚拟世界,大学生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然而一旦成瘾,就会影响正常生活和学习,陶醉在虚幻的世界里,与现实脱节,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技能低下等不良后果。北京大学的钱铭怡教授在对北京12所高校的近500名学生进行了抽测中,网络成瘾者占被抽测人数的6.4%。而根据最新的调查显示网络成瘾的比例已达到15%之多。[②]
自精神分析问世以来,其理论、观点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本文也试图以精神分析的理论观点为基础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现象进行探讨。
2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网络成瘾
2.1网络成瘾是本能冲动的体现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种本能,生之本能和死之本能。本能的存在就要求个体将之表现,并且去满足它们。但在现实生活中,个体需要表现的是代表人性与现实相结合的自我,这就使得被压抑的本我寻找释放的途径。
大学阶段是一个性的探索阶段,由于性器官发育成熟以及社会及大众媒体不断提供性的诱惑与刺激,他们正处于行冲动增高的时期。他们通过浏览色情网站以及沉溺于攻击性游戏来释放这种被压抑的本能冲动。在网络游戏中,他们可以随意的攻击、破坏,将他们在现实社会中所压抑的攻击本能发挥得淋漓尽致。而他们在网络中所获得的感官刺激以及连续的快感都使得他们欲罢不能。如果说将对“成人网站”的沉迷解释为个体性欲望的满足那么这也就成为了一种性本能释放的一种途径。
2.2网络成瘾是人格发展阶段的体现
埃里克森将18---25岁成为成人早期,这一阶段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和克服孤独感。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阶段。当大学生进入校园后,他们非常渴望与他人亲密接触,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亲密的人际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以及社会支持,使人有归属感。但这种归属感要依赖于与同伴形成的关系。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向他人暴露过多的个人隐私,会令双方都体验到压力与不安,这就使得他们更加不易向别人吐露隐私与秘密,使得别人更加困难的去了解他们。他们会越来越封闭,体验到孤独。在校园这一有限的资源中不能寻求到归属与认同他们就回去更广阔的空间去寻求。而在网络这一虚拟的空间中,人际交往是广泛、间接的,相对来说也是安全的。发表论文。在网络中人们可以不用自己的真实身份,这样就避免了因泄漏身份而引起的丢面子或危及自身利益的担忧。在网络中对他人的自我暴露也不会向现实中那样存在猜疑、顾虑,这时的暴露会很容易寻求到“知音”。在网络交往中,个体获得了现实生活中所不能提供的情感安慰。虽然不断的有网友被骗此类的消息出现,但是网迷们深陷于这种网络所提供的情感慰籍中不能自拔,造成网络成瘾。
2.3摆脱基本焦虑的体现
霍妮认为个体行为的基本动机是由于出生后受环境压力影响逐渐形成的焦虑所支配。个体为了减轻基本焦虑所带来的痛苦会逐渐形成未必是合理的适应的行为方式。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由于对未来的茫然以及缺乏安全感使得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焦虑也日益加深。这就迫切的需要解除这种焦虑。霍妮认为现代人常常是通过麻醉自己来解脱焦虑,通过沉迷于某件事情来回避或忘掉焦虑;还有就是避免一切导致焦虑的处境、思想和感受。在这种情况下,网络生活在解脱焦虑的优势就显露无疑。网络具有隐匿性、开放性、便捷性以及互动性等特点。这些都有助于人们转移、倾诉和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暂时忘掉或回避焦虑。正是由于网络生活的这一功用使得网络成瘾者在此环境中乐此不疲最终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3.对高校辅导员干预网瘾者的启示
通过对精神分析视野下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精神分析的观点认为成瘾本身是个体的一种防御机制。对大学生来说,保护自己是正常的,并且作为对难以处理的事情的反应,防御机制是自然发生的。网络成瘾能够保护自己免于面对不可抗拒的焦虑、抑郁以及其他一些负面情绪。并且在对他们进行干预时,他们为了解除戒瘾所带来的焦虑与痛苦也会使用一些防御机制。如果大学的辅导员或是网瘾矫正人员能理解、识别大学生网络成瘾者的防御机制,在干预的过程中就可以用智慧的方式去应对它。大学生网络成瘾者常用到的一些自我防御机制有:
1.合理化。发表论文。他们总是在试着用合理的观点或者是解释来为自己的成瘾进行辩护。例如,网瘾者会说:“我郁闷,大学生活太空虚,我无事可作,你说我能做什么?”
2.否认。通过改变知觉而否认痛苦事实的存在。例如,网瘾者在戒瘾的时候,当面对那些由于上网所引起的身体或者学习上的下降时,可能否认这些事实。认为这些都是假的。
3.补偿作用。发表论文。一个网瘾者在戒瘾的时候可能会通过对其他快乐方式的沉浸,来解除戒瘾所带来的焦虑和痛苦。
4.孤立。为了不再受到伤害,将自己退缩到被动的状态。大学生网瘾者在戒瘾的时候可能会不在接触网络,将自己封闭起来,害怕再次受到伤害。
4.总结
通过对精神分析视野下网络成瘾现象的探讨,首先,我们可以了解到网络成瘾的内在心理动力机制。其次,随着当前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网络的社会商务和学习活动会越来越频繁。而通过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精神分析理论的基本观点强调的是如何在满足本我需要的同时去适应现实社会以避免焦虑的产生,也是一种适应现实的问题。最后,通过在精神分析视野下对网络成瘾现象的探讨,我们了解到了网络成瘾现象的内在心理机制。而这种心理机制必然有其生理基础,弗洛伊德在研究中强调个体生理因素的影响。我们要进一步做好网络成瘾现象的研究就必须对其生理机制进行探讨。
参考文献
[1] 程乐华. 网络心理行为公开报告[M]. 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4
[2] 陶国富,王祥兴. 大学生网络心理[M]. 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5
[3] 沈德灿. 精神分析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 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5] 牛影辉.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学研究[J]. 大众科技,2006.2
[6] 杨波. 成瘾与人格[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6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基于BP神经网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预测与分析
下一篇论文:论高等师范院校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毕业论文分类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护理毕业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 英语专业毕业论文
大学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
计算机毕业论文 市场营销毕业论文
物流管理毕业论文 法学毕业论文
相关大学毕业论文
最新大学毕业论文
读者推荐的大学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