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社会科学 >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从主观因素的角度探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相应对策

时间:2011-06-08  作者:秩名

论文导读::意味着当年仍有81万大学生失业。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分析。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建议与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难,主观因素,高校,建议
 

一、调查的背景

近年来高校持续扩招,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从2002年的145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630万人;而201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60万人。据教育部公布的数字显示,2010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尽管不少人对这一数字的准确性持有疑义,即使按照这一数字,意味着当年仍有81万大学生失业,严峻的就业形势是当前大学生不容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供求关系的因素;也有政策法规和用人单位的因素;更有大学生自身主观方面的因素。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主要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分析面对就业难的压力大学生的主观因素不足。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于2010年10月和11月进行,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问卷1843份,回收率为92.15%,问卷的问题共20个。调查的学校有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南阳理工学院、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安阳工学院和安阳师范学院共8个,涵盖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本科生及高职高专学生。调查对象为即将就业的2011年大学应届毕业生,调查对象中62%为男生,38%为女生, 34%来自城市,21%来自城镇职业生涯规划论文,45%来自农村。本次调查分为对就业政策和形势的认识、就业意向、就业准备情况、就业心理、就业障碍、对创业的认识态度六个方面,调查内容涵盖了择业的行为层面和心理层面,就业的内因和外因等因素。主观因素对就业的影响是本课题组调查研究的一个方面。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分析

通过对8所院校的1843份无记名调查问卷分析,发现当前大学生的主观因素不足,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自我认知不足

大学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包括大学生对自己性格、能力和特长的了解情况,以及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两个方面。大学生只有对自身和职业做到了解,才能在求职中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的工作岗位,避免在择业过程中的盲目从众。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认知方面不足。有12.7%的学生对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特长只有模糊的了解,甚至有14.8%的学生对于是否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和特长表示出无所谓的态度或者从来没有想过要去了解,这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态度。有37.5%的学生对自己适合从事什么工作不清楚论文范文。这就容易造成择业时个人特征与职业要求错位,往往四处碰壁,导致意志消沉,从而引发自卑、挫折等心理障碍。

(二)诚信度缺乏

诚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下,大学生的诚信度在降低。首先,大学生精美的应聘材料,大多经过了人为的加工和包装,不少都含有水分。李荣华在其硕士毕业论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研究》中声称,有一个班的大学生到同一个企业去应聘,个人材料中竟然有十多个人说自己是学生会主席。这种做法使得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诚信产生了怀疑。其次,毁约和跳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违约率逐渐上升。本次的调查显示,在关于目前有一个好机会但预料到以后还会有更好的机会时如何选择,有22.7%的学生选择“先签约,随时准备解约”。 在访谈中有一位毕业生说到:“现在大学生违约多的是,太正常不过了,有些用入单位不也一样违约吗?”像这样的大学生完全没有诚信意识,不能用良好的道德品质来选择机会,这对他们以后的发展非常不利。对于逐渐上升的违约率,有关专家所持态度不一,但都认同这是部分大学生因诚信意识缺乏导致的。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社会和高校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功利倾向突出

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受多元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功利思想大大增强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在职业选择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功利主义倾向。

首先,在职业的选择中,令当代大学生感兴趣和关注的是工资、住房、福利待遇等物质利益,而不是符合自己的专业和社会的需要。在对毕业生择业时首要考虑的因素的调查中排名依次是:“个人的发展前景”、“经济收入”、“实现自我价值”、“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 “工作稳定”、“专业对口”, 而“社会需要”被毕业生排在了最后,仅占0.87%。

其次,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收入颇丰的三资企业和福利待遇好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占47%)为大学生所青睐,而选择去私营企业工作的只有8.5%。

最后,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上,大学生过分追求经济条件好、生活环境舒适、工资收入高沿海开放城市和大城市(占68.3%),而对一些中小城市则兴趣不大,只有0.3%的大学生选择了农村和边远地区,这说明农村及边远地区极少在大学生的考虑范围之内。

(四)竞争意识有待提高

心理学认为,竞争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对于一个共同目标的争夺,是竞争主体通过较量而获取需要的对象。本次的调查发现,在面对竞争时有60.2%的学生相信自己可以成功,有20.2%的学生能够直面竞争。这说明多数毕业生表现出了良好的心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仍有近19.3%的大学生虽然能够面对竞争,但是对于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成功没有把握,同时有15.3%的学生想竞争但害怕失败,更有1.7%的学生害怕竞争。这表明一少部分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面前缺乏积极参与竞争的必要勇气。面对问题“你的就业途径有哪些”,有 30%的同学选择了“社会关系”这说明一部分大学生仍存在“等、靠、要”的心理,因此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待提高。

三、建议与对策

当前大学生在就业中的主观因素不足,高校和大学生本人都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来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能力,应对就业压力。

(一)高校要做好思想引导和就业指导工作

大学生要顺利就业,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加强大学生主观因素方面,高校应做好以下工作:

1、做好思想引导工作

高校是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阵地。目前,受社会大环境和就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较复杂,呈多元化趋势,表现在就业上呈务实化和功利化趋势职业生涯规划论文,这就需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会做和巧做思想教育工作。要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比如通过演讲比赛,小品等对大学生进行形势教育、政策教育、国情教育、职业教育、道德教育等,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处理好四个关系,即索取与奉献的关系,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个人成才与客观条件的关系,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同时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让他们正确定位,树立服务基层、艰苦奋斗的观念,主动到生产第一线去,到需要的地方去。

2、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高校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是靠从入学开始甚至整个读书期间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积累,而正确的就业观也需要学校的指导。

首先,高校要对学生就业做全程的指导论文范文。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对象集中在毕业年级或临近毕业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将低年级(一、二年级)学生列为指导对象的学校相对较少,这和就业实践的要求很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学校就应提供“霍兰德职业测评量表”等引导学生分析自我个性特长、兴趣爱好,全面认识自己,从而进行未来职业预测和设计,使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三、四年级时,大学生开始深入学习专业课,这时高校可以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状况调查表”等专业测评,引导大学生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状况、社会需求及行业状况,力求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佳匹配。其次,高校要及时提供给毕业生信息。高校要充分利用学校较为发达的网络资源,及时获得的用人信息以及就业市场上的专业需求、工资分布、毕业生流向等情况,以最快和最有效的方式传递给毕业生,最大程度的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就业期望偏离就业实际的情况。

(二)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综合能力

大学生毕业后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寻找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工作平台,个人拥有的知识程度、知识结构和职业品质将决定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的竞争力。大学生要实现成功就业,就必须做好就业前所需的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首先,大学生要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大学生在校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并且要利用大学比较宽松的时间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职业生涯规划论文,开阔视野。

其次,大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现在用人单位很看重实践能力,招聘时往往把它作为是否录用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寒暑假或业余时间,作些兼职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最后,大学生在校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拥有出色交际能力的人,会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解决问题也显得得心应手。因此,大学生从大一开始就要懂得把握机会,努力克服各种不利的心理障碍,如观念保守、害怕失败,墨守成规等,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锻炼自己人际交往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提高大学生个人自身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这应该引起每一位大学生和高校工作者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莫军成,陈默.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实现途径[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2).
[2]刘宏波,黄锋伟.大学生就业准备状况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4).
[3]曾恒.当前西部大学生就业心理现状及优化途径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李荣华.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及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一例大学生职业选择困惑的案例报告_生涯规划
下一篇论文: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应用写作教学探讨范果_论文格式
社会科学分类
职称论文 政治论文
小学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鉴赏论文 美术论文
社会实践论文 军事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职业规划论文 人文历史论文
法律论文 文学艺术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旅游论文
体育论文 哲学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相关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最新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读者推荐的职业生涯规划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