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乌鸟情,愿终养—传统文化“孝”对青少年的影响_论文网

时间:2011-06-06  作者:秩名
必修3第10课《过秦论》中说:“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七庙”指什么呢?

旧时供祀先祖神位的建筑称庙。《诗·周颂·清庙序》“清庙,祀文王也”汉·郑玄笺:“庙之言貌也。死者精神不可得而见,但以生时之居立宫室,象貌为之耳。”《说文·广部》“庙,尊先祖貌也”。段玉裁注:“古者庙以祀先祖,凡神不为庙也。为神立庙者,始三代以后。”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周制,天子七庙,太祖四亲之外,有文武世室二祧也。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其制,太祖庙在中,昭东穆西,皆别为宫院。凡亲过高祖,则毁其庙,以次而迁。”祧即祖庙。天子有七庙,分别是太祖庙、四亲庙(父亲、祖父、曾祖、高祖)、二祧庙(高祖之父与高祖之祖)。二祧与四亲通称为三昭三穆。

《楚辞·刘向<九叹·逢纷>》“始结言于庙堂兮,信中塗而叛之。”王逸注:“庙者论文网,先祖之所居也。言人君为政举事,必告于宗庙,议之于明堂也。”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指人君接受朝见、议论政事的殿堂,亦即朝廷。

必修3第1课《林黛玉进贾府》中贾母向黛玉介绍李纨时说:“这是你先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子。”这里的“先”是称呼死者的敬词。如:

《国语·鲁语下》:“吾闻之先姑曰:‘君子能劳,后世有继。’”韦昭注:“夫之母曰姑,殁曰先姑。”可见,先即殁也;殁,意为“死,去世”。三国·魏·阮籍《为郑冲劝晋王笺》:“自先相国以来,世有明德。”《儒林外史》第三一回:“他说受过先太老爷多少恩德,定要当面叩谢少爷。”

当宝玉摔玉时,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殉葬是一种古老的陪葬制度。《诗经·黄鸟》写的就是秦伯任好去世,用子车氏的三子奄息、仲行、鍼虎作为殉葬的事。这种事情在秦汉之前的史籍记载中常有所见。后来指以物陪葬。如清·毛奇龄《春秋毛氏传·成公二年》“据传宋文公卒始厚葬……始用殉。”毛文辉等校:“俑葬曰殉。俑者,偶人也。”《太平广记》“盖赵佗以珠为殉故也。”《宋史?奸臣传四?贾似道传》:“(似道)闻余玠有玉带,求之,已殉葬矣。”

4、更相为命

李密说:“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情深意切,让人闻之涕泣。祖母为抚养我呕心沥血,而今“气息奄奄,朝不虑夕”,我怎么能够在这个时刻弃她而去呢?

读到这里,让人不由得想起了作家毕淑敏的一段话:“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父亲病去,母亲靠卖血供他上学,他读完大学还要读研究生。人生的路很漫长,又何必太在意一时的得失?”

古人也说自古“忠孝两全难”。人生中会面临诸多选择,但是,任何时候,亲情总是我们最重要的选择。金钱散了还可以再挣,机会错过了还可以再等,事业失败了还可以再来,而一旦亲人失去,那就会给我们留下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

当窦娥婆婆索钱久未归,她独自心焦:“婆婆索钱去了,怎生这早晚不见回来?”如果明白窦娥的身世,那么就知道这句简单平实的语句里面包含了多少牵挂,几多担忧。“【油葫芦】莫不是八字儿该载着一世忧?谁似我无尽头!须知道人心不似水长流。我从三岁母亲身亡后,到七岁与父分离久。嫁的个同住人,他可又拔着短筹;撇的俺婆妇每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瞅?”如此凄苦人生,悲惨境地,纵使花枝亦催泪,明月锁眉头,唯有婆媳相依为命,都把空房守,因而论文网,婆婆索钱未归,便自会让她分外担忧。一句“奶奶回来了。你吃饭么?”亦应让蔡婆婆热血沸腾双泪流。而细心的窦娥已经感觉到了气氛不对头:“为甚么泪漫漫不住点儿流?莫不是为索债与人家惹争斗?我这里连忙迎接慌问候,他那里要说缘由。”

5、保卒余年

李密殷殷恳求:“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后人评《陈情表》认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晋武帝读完此表会有何感想呢?

这个李密啊,放弃了高官厚禄,不为清名,不为霸图,只为了年老病衰的祖母,只是为了尽一份孝心,为了这份孝心,他生当陨首,死当结草。你该怎样对待他呢?

赤诚的孝子,为了自己的亲人,不要说是高官厚禄,就是自己的生命也是可以不要的啊。几百年后的女子,用她瘦弱的双肩扛起了孝道的重担,用她纯洁的生命捍卫了正义的尊严!

面对糊涂太守桃杌,她所有的辩解都是苍白无力。“呀!是谁人唱叫扬疾,不由我不魄散魂飞。恰消停,才苏醒,又昏迷。捱千般拷打,万种凌逼,一杖下,一道血,一层皮。打的我肉都飞,血淋漓,腹中冤枉有谁知!”面对严刑逼供,柔弱的窦娥只能咬牙苦撑。

可是,一旦听到要打她的婆婆,她就慌了手脚:“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婆婆也,我若不死呵,如何救得你?”

临赴法场,还向刽子手请求从后街去刑场,只为了不让婆婆瞅见伤心。

这样的一份孝心,怎么能不感动上天?“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如果不了解中华孝道,如果不了解他们之间相依为命的生活经历,不懂得他们“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心情,你是无法理解窦娥与李密为何会在如此迥异的时空里做出了如此举动的。

作为当代青少年,我们要好好学习中华文化,多些对中华孝道的了解,多一份对中华文明的理解,能够让我们的青春更加阳光灿烂。让我们在生命的美丽春天里珍惜青春,品味传统吧。随着知识的增长,你的生命会奏响更加华美的乐章!

二、珍惜亲情,孝敬父母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论文网,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我们年轻,而我们的父母却正在一天天老去。如果我们不愿留下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悔恨,那么,天下的儿女们,早点行动吧,献上我们的一份孝心,趁着父母还没有老去。

《论语·阳货篇第十七》有一章如下: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曰:“安。”

“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父母乎!”

或许正因如此吧,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令人向往的共享天伦之乐的图景。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篇第四》)

耳畔仿佛响起那动人的旋律:“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哪怕给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哪怕帮妈妈涮涮筷子洗洗碗……老人只图团团圆圆、平平安安。”

三、珍惜生命,促进和谐

《论语·述而篇第七》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论语·子罕篇第九》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论语·为政篇第二》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司马光在《家范》中说:“治国必先齐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夫人爪牙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扬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人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扞外患也。”

孔子将心比心,遇到别人有伤心事论文网,自己也不会快乐;遇见残疾人,必定神色恭谨。在他眼里,真正的参与国事并不是当官拿俸禄,而是身体力行,将孝道实践于生活之中。

司马光认为人与兽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人能够联合起来,依靠集体的力量,从而相互帮助,共御外侮。

前不久曾看到因高考不理想而轻生的报道,看到因为不满意老师的批评而殴打师长的报道,看到因为不愿学习而沉迷网络的报道……想想古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们岂不无地自容!珍惜生命吧,这不仅是你我的权利更是你我的义务!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让它焕发光彩。

现在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海啸、雨雪、干旱、全球升温……人祸连连,多国空袭利比亚、日本核电站爆炸、恐怖分子不断骚扰……我们应该号召全人类携起手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敌人,建设美好家园,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我认为,传统文化“孝”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当代青少年了解孝文化有助于学习知识,拓宽视野,珍惜青春,品味传统;有助于健全人格,提升素养,珍惜亲情,孝敬父母;有助于珍惜生命,贡献人类,建设国家,促进和谐。

乌鸟情,愿终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至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语文教育研究所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年3月第2版,2010年6月安徽第7次印刷
2、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原文及全文检索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迪志文化出版有限公司合作出版。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怎样培养中小学生的道德意志_德育论文
下一篇论文:以耻感教育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_德育论文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