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努力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途径—借鉴道德教育方法 |  
| 时间:2015-10-20  作者:李青 |  
|  |  
|  |  
| 因此,把学校、家庭、社会连成一个教育网络,对加强我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寓马克思主义教育于工作生活实践中,进行渗透教育。
 把马克思主义教育融入到人们所从事的经济工作、管理工作、文化工作等各方面工作乃至日常生活工作中去,与各项具体工作一起实际进行。人们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人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主要通过工作来满足,人们的思想问题往往与日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紧密相联。因此,马克思主义只有渗透到各方面具体工作中,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才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促进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实现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工作生活等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方式:
 第一,抓住工作生活中带共性的思想问题进行教育。工作生活中带共性的思想问题,就是从事不同的职业、不同学科的人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必然反映出来的思想问题,如工作和学习目的和态度,工作作风和学风,以及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虽然人们从事的工作内容不一样,但是人们的工作态度,作风等形成于工作过程中。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反映在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观点上。所以,要善于在工作表现中,发现人们的思想问题,从而能有针对性结合工作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第二,在与工作生活结合教育时,要坚持按思想性、知识性、通俗性有机统一的原则实施教育。所谓思想性,指在进行教育时,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知识性,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教育与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很好结合起来,形成某种能力;通俗性,是指要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内容要通俗易懂,易于被人们所接受。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若能使思想性、知识性,通俗性三者有机的统一,既能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增长知识,又能强化马克思主义教育效果。
 第三,不断改革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工作相结合的方法。把马克思主义教育渗透到工作中需要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工作相结合只能是一句空话。只能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方法,但是其在这方面的经验积累的也不是很多,究竟如何渗透,在具体方式上还要进行探索。
 (三)加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履行好自己的职能,就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一定的素质是教育者承担德育教育职责、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也是影响德育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同理,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需要素质过硬的专业化队伍,特别是中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专家队伍,他们应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用灵活多样的宣传普及形式,特别是将研究和宣传普及工作与群众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联系起来,让群众从内心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在他们身边,感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在争取群众信任中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四)探索并构建长效的宣传教育机制,保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效实行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中,要保证宣传普及的动力是持续的,关键是要形成一套宣传普及教育的有效机制。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通过伦理道德的形式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去,自觉成为他们的生活准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这些经验就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作为党的理论选创工作者,应努力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回答重大现实问题,切实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社会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使之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变成人民大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样可以说,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把党和大众武装起来了。
 总之,推动当代马克思助于大众化是一项艰巨的、重大的和复杂的任务,期间肯定会出现许多困难和阻碍,但笔者坚信,只要但是只要方法科学、正确,坚持不懈,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最终实现。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