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本文着重从模式化的角度,考察了科学道德教育概念、内容与在高校的现状,对高校科学道德教育进行模式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高校科学道德教育工作的开展,应立足于教学与实践环节,建立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活动模式的双向互动运行机制。
论文关键词:科学道德,高校,科学道德教育,模式化
随着科学的发展,科学道德问题日益突出。李铁映同志曾在《关于学风问题的思考》一文中指出“浮躁而急功近利;缺乏学术道德;教条主义严重;理论脱离实际;缺乏健康的学术争鸣与批评”[①]五大问题。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广泛讨论和关注的一个话题。
然而在高校的德育中,对于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是个盲点。大学生群体的学术道德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实验中随意捏造数据;做作业时相互抄袭;随意从学术(网络)期刊上剽窃他人的劳动成果;在考试中作弊等等。上述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阻碍了高校学风建设的良性运行。2010年4月9日,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在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世界许多国家,科学道德教育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以此引导学生领会科学道德与科学职业的伦理精神。我们要吸收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突出教育这一环节。要将科学道德列入大学和研究生必修课程,使青年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养成恪守学术诚信的自觉,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掌握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科学道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到国家科技未来的发展。高校全面、系统地开展科学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在科学研究和技术运用中自觉遵循道德规范,担负起社会道德责任,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学道德教育的概念、内容及在高校的现状描述
(一)科学道德教育的概念和内容
1、科学道德与科学道德教育
国际上对科学道德有两种诠释:一指科学本身的伦理价值;一指科学共同体内形成的科研的基本准则,即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无论是谁)在科研过程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③]本文所论的是后者。
科学道德就是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在进行创造性研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规范。
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就是:特定的组织根据科学研究需要引导科学研究者按照科学道德要求进行学术活动的诸多形式的总称。
2、科学道德教育的内容
科学道德规范的内容根据遵从者的层次和范围不同而有所差别。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道德规范要求的表述和侧重点上也有所不同,但事实上,科学道德的基础与核心却是共有的:实事求是,诚实做人,老实做学问,敢于承担社会责任,要有献身精神。
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大致包含六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求知的理性精神教育、实验验证的求实精神教育、批判创新的进取精神教育、互助合作的协作精神教育、自由竞争的宽容精神教育、敬业牺牲的献身精神教育。
(二)高校科学道德教育现状
1、高校科学道德教育的涵义
大学生科学道德是指大学生在探究学问(求学、治学)过程中应遵守的原则和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包括严谨治学、诚实为人、实事求是、反对弄虚作假等基本内容。
高校科学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上述原则和规范,有计划地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使他们接受这些原则和规范,并将其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2、高校科学道德教育的现状
针对不断频发的高校学术失范事件,2002年2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为:“学术道德建设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意见》要求高校对学术道德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和实施,使这项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该文件的指示、指导下,高校正式将科学道德教育列入议事日程。综观全国,科学道德教育已在高校起步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而其中,国家“985工程”、“211工程”建设的一些重点大学重视程度较高,如北大,其“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是化学学院学生的必修课。[④]
但我们必须承认,由于我国学术道德教育起步较迟,高校学术道德教育的总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我国的科学道德教育相对薄弱,缺乏系统化和规范性,流于随意与散漫,突出表现有二:
一是思想上缺乏对科学道德教育的普遍重视。我国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本科教育以及科研实践中对科学道德教育重视不够,重科学知识教育,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教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道德品质教育。往往把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简单地归结为“学风教育”或“学习目的、学习态度教育”。
二是实践上拘于几种形式,教学面小、受教育者少。从已经开展教育的院校看,学科教育中没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讲授。由于课程基本是选修课形式,接受教育的学生只有研究生和少数的本科生,离全校普及教育还有距离。
二、对高校科学道德教育进行模式化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校科学道德教育研究现状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立足于对科学精神、科学道德、学术规范的研究成果,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科学道德教育的观点开始提出。200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后,高校科学道德研究进入规模化、科学化、系统化阶段。但综观高校科学道德教育的研究成果,目前仍存在以下特点:
偏重于纯理论和思辨研究,缺乏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模式化研究成果。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