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论文网! 识人者智,自知者明,通过生日认识自己! 生日公历:
网站地图 | Tags标签 | RSS
论文网 论文网8200余万篇毕业论文、各种论文格式和论文范文以及9千多种期刊杂志的论文征稿及论文投稿信息,是论文写作、论文投稿和论文发表的论文参考网站,也是科研人员论文检测和发表论文的理想平台。lunwenf@yeah.net。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论文

自爱:道德之源—兼论学校德育有效性的丧失_生命-论文网

时间:2014-12-01  作者:贺继红

论文摘要:道德是生命的本能,它来源于自爱,自爱是爱护生命的表现,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是达到道德之境的真正途径,在这个过程中遵循生命的原则,爱护生命、敬畏生命才是道德的表现。学校德育中漠视生命,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均脱离生命而设置,因而造成了学校德育成效的丧失。
论文关键词:自爱,生命,德育有效性

我们总是习惯性的从社会惯例的角度来理解道德,仅认为道德是一种带有一套可习得的规则的社会惯例,而忽视了道德的源头——生命,忽视了生命的道德是十分脆弱的,要回归生命,从生命中去挖掘道德的意义才能从根本上认识道德,对实践做出有益的指导。

一、道德源于自爱

18世纪是人类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此时的启蒙思想家们继承了从文艺复兴以来关注人本身的思想,系统的论述了人的自由与权利的合理性,以及国家,社会和道德的起源,以卢梭、狄德罗和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思想家们认为自爱是道德的来源。

道德是来自于人内心的。在卢梭的伦理学中存在着明显的反理性主义倾向,他否认理性与知识在道德进化中的作用,认为道德来源于自爱。自爱就是保护自己,爱护自己,满足自己的欲求,是“所有一切欲念的本源,是唯一同人一起产生而且终身不离的根本欲念”,人饿了就吃,困了就想睡,自爱是关注生命的体现,“要想消灭它们的话,实在是一件既徒劳又可笑的行为”。自爱教人关心生命,人必须要爱自己,甚至爱自己要胜过爱其他一切东西,“从这种感情中将直接产生这样一个结果:我们也同时爱保持我们生存的人。”同样,狄德罗相信人的本性中存在有先天的道德因素,这种先天的道德因素就表现在情感、自利、对幸福的欲望以及对社会生活的需求。在狄德罗看来,人人都有求幸福的欲望,但同时人人都具有求社会生活的需要,这是人性中所固有的,它们是道德赖以存在的基础,但他并没有完全把自利归结为道德的基础,他认为人性中不仅有自爱自利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还有社会性的一面,也就是说人天生还有利他的本能。他说:“自爱或具有幸福生活的持续不断的愿望,和我们的存在联系在一起,是我们的体质、本能、感觉和反省的必然结果,是有助于我们的保全,符合自然要求的本原,在自然状态中与其说是恶习,无宁说是美德。”自爱不是自私,自私会损及别人的利益,而自爱涉及到的只是人自己,是保证自己的生存,肯定自身的生命,因此,自爱才是真正的道德品质,即使是没有受过教育的人,也可以越过理性和知识的屏障,用生命的情感来对抗理性的偏见,在心灵深处直接把握正义与美德的本源。

爱尔维修与卢梭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他虽然不同意有关人性善的观点,但同样认为自爱是道德产生的动力。他说:“自爱,……无非是自然铭刻在我们心里的感情,这种感情按照着鼓动人的各种爱好和欲望,可以在每一个人身上转化为罪过,或者转化为美德”。而这种爱以肉体的感受性为基础,所以是人人共有的。“如果美德没有利益可得,那就决没有美德。”因此,爱尔维修的自爱带有功利的色彩,但最重要的是要使利己和利他结合起来,以求得两者的平衡。

因此,可以将自爱看作是人的本能的一种表现,它首先指向维护人本身的存在,进而使人的生命冲动得到满足,但它不仅仅指向个体本身,关爱他人、谐和他人也是自爱的表现。启蒙思想家们将自爱作为道德的起源,这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面上理解道德。他们承认需要和利益的合法性,将生命之流和道德之流合而为一,从生命本原的角度来探讨道德,开辟了道德学说的新路线,这使得德育的视角从人之外转向人本身,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道德的境界——由自爱扩大到爱他人

道德起源于自爱,仅仅爱自己,还是不能够达到道德的境界,但“只要把自爱之心扩大到爱别人,我们就可以把自爱变成美德”,因此,如果要想使一个人为善,就必须使他不仅仅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考虑问题,不能使自爱变成自私,因为自私会伤害别人的利益,它会导致妒忌、纠纷、敌意、仇恨和偏见,而这些并不是自然的道德品质。要真正的去爱别人,道德才可能在人身上出现。那怎样去爱别人呢?卢梭认为,伴随着自爱的是怜悯,怜悯使“人在心中设身处地地想到的,不是那些比我们更幸福的人,而只是那些比我们更可同情的人。”怜悯使人同情,同情产生爱和爱别人,而只有自爱的人才能真正深切理解别人的痛苦,因而才能具有强烈的同情心。因此道德感的产生是以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为基础的。

这种爱别人的过程是自发形成的,是直觉的,而非全然理智的作用。是生命力投射到他人的过程。生命在其产生之初并没有特定的意识,爱自己、爱别人也只是本能的一种表现,没有任何功利或者利益的驱使,因此,道德产生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不是理性化的结果。

爱他是自我完善和创造价值的过程,通过关爱实现的是人的自我超越,带给人的是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快乐和带有奉献意义的快乐。在人的道德活动中,不论是过程,还是结果,如果不伴随着快感体验,不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愉悦感就无以成就主动性的道德活动,所以孔子说:“仁者不忧”(《论语·宪问》),这就是说,只有具有高尚道德品行的人,他的自我愉悦感才能得到了满足,因此他是快乐的,是没有忧愁的。

道德是人的本能,“本能按生命的形式铸造,而理智却机械的对待一切事物。”由于理智的入侵,本能对于我们反而模糊了,使原本生命化的道德理性化或者物化,这样做违背了生命的原则,使道德显得冷冰冰的,毫无生命的热力。

查看相关论文专题
加入收藏  打印本文
上一篇论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和谐\"的表现与成因-论文网
下一篇论文: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哲学的缺位及改进-论文网
教学论文分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论文
德育论文 小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论文
班主任论文 幼儿教育论文
初中数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教学论文
小学教育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体育教学论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初中英语论文 数学教学论文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初中班主任德育论文
初中物理论文 学前教育论文
国防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论文 远程教育论文
相关德育论文
最新德育论文
读者推荐的德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