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实施农民科技研修计划,选送200名农民上大学;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4358次,培训农民52.3万人次;开展阳光培训工程,集中培训农民1.4万人;在150个村开展新型农民培训,培训新型农民7500人;建立农民科技研修基地167个、农民科技培训基地23个,培训农民10万人次;实施百村农民科技培训,参加农民50余万人次。2008年,市农委投资300万元,开展了阳光培训工程;市科技局选派科技特派员160人(次),实施示范项目135项,带动科技示范户2万户;市科协开展了“专家进百村、科技兴百业”工程;沈阳电视台发布各类农业科技信息近万条,推广农业适用技术500项;广播电台播放科教节目64个;“农业‘110’电话”、“金农热线”、“科技服务热线”等,为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千余条;区、县(市)政府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农业科技培训、农业科技入户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通过不断的宣传和农业科技下乡的示范作用,沈阳农民看到了农业科技对于增加农业收入的作用,现在主动学习新农业技术和新方法的积极性比较高,对于农业新技术应用也比较积极。沈阳市政府在促进沈阳农业科技创新中起到了推动和主导的作用,在制度上增加了惠农政策,并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开发,推广和应用。
目前,沈阳市政府为农业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技术创新政策环境,承担一定的技术创新风险,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坚实的政府策动力;农业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具有丰富的知识储量,较完备的技术设备,较强的技术开发能力,对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推动力;农业龙头企业则具有较强的创新要求,农户对于技术创新也有较高的需求,并且能敏锐地感受市场需求的拉力。
本文研究的题目是“沈阳市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与对策研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农业技术创新在沈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重要作用,探讨农业产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探索适合沈阳市市地域特点的农业发展之路,从而促进沈阳市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推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本文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通过理论分析,结合沈阳市实际,研究分析沈阳市农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从而为丰富和发展沈阳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理论和农业技术创新理论,特别是运用技术创新体系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对农业技术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做出理论和实践贡献。
2.通过对农业产业化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提出构建沈阳市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意见和建议,努力完善有关政策和管理框架,促进沈阳市农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合,为沈阳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3.有利于提高沈阳市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通过对沈阳市市农业产业化和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可以引导区域内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培育优势产区,发挥各地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科学的农业生产布局,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挖掘资源潜力,释放和形成新的生产力,做大做强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在优势产区相对集中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特色资源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提高沈阳市市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4.有利于沈阳市市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当前,沈阳市市农业产业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许多共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实践的探索,也需要发挥理论研究的抽象与前瞻性为其提供依据并进行方向性指导。
二、文献综述
2.1国内关于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的研究
2.1.1国内关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
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政府对农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业有了跨越式的发展,然而,农业的增长方式尚未实现从传统的粗放型向现代农业的集约化的根本性转变,农业的技术创新方面仍显得力量薄弱。为了尽快解决这一难题,国内许多经济学者和农业学者通过大量的分析研究,各自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在对技术创新进行界定的问题上,我国学者傅家骥认为,所谓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家抓住市场潜在的赢利机会,重新组合生产条件、要素和组织,从而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系统的活动过程。
在农业技术创新方面,邵建成在《中国农学通报》2002年02期发表的《论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特征、行为主体及其相互关系》一文中,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涵义进行了解释,他认为,从微观方面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农业技术与农业经济相互促进和相互转化的过程,其本质是以新的农业技术为手段,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它既包含着农业新技术的研究、获取与掌握,又包含着农业新技术的扩散、转移和渗透,还包含着农产品市场的开拓、售后服务以及改进创新;从宏观方面讲,农业技术创新是指由一系列公共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国家农业科研机构、国家农业重点实验室等)和涉农企业组成的系统或网络,这些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协调性与整合性决定着整个国家农业技术创新与扩散的能力。与此同时,他还对农业技术创新的特征和行为主体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由于农业技术本身所表现出来的与工业技术不同的特性,如公共产品性、保密性差、同资源和环境保护紧密相关及与农业技术推广密切相关等,使得农业技术创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参与角色多、技术创新过程复杂、技术创新不确定性明显、技术创新子体系相互作用性强等特点。农业技术创新的特点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必须由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农业院校、政府、农业推广与中介服务机构、农民五种行为主体所构成。邵建成关于农业技术创新所做的研究,为我国经济学者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辜胜阻、黄永明在《经济评论》2000年06期发表的《加快农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对策思考》一文中,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对我国的农业技术创新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现在的农业技术创新主要是两种基本模式,即政府供给主导型模式和农户需求主导型模式。在政府供给主导型创新模式下,技术创新活动由政府启动,政府在创新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起支配作用。政府为实现既定的农业目标,根据农业资源的特点及农业科技的进展,产生技术创新偏好和方向,主动进行农业研究和推广。该模式的特征是技术供给创造技术需求,从而实现新技术供求均衡,属于技术推动的创新过程模型。而在农户需求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下,农户成为创新活动的主导者和支配性力量,农户对一种农业新技术的需求增加将诱导科技资源去研究和发展这种技术。其特点是技术需求引致技术供给,从而达到技术供求均衡,属于需求拉动的创新过程模型。
在对农业技术创新进行总体分析的基础上,不少经济学家还就农业技术的需求和供给各方面分别进行了研究论证。周圣坤在多年实践研究的基础上,对农业科技需求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论证,他认为,“科技进步具有巨大的作用,但要实现它就必须以我国目前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千千万万个农户认识并愿意采用为前提,也就是要解决农民种田的主体积极性问题。”这也就是说,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必须以农民的有效需求为前提,只有被农民采纳的农业技术创新才是有效的供给。 2/6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